写一本年轻的书

写一本年轻的书

十年前,与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我们走出象牙塔,走上工作岗位,走向“学以致用”的广阔天地。应当说我们都是幸运的。首先,我们生逢一个富于变革和挑战的激情年代。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伟大的历史发展中二十年等于一天”,神州大地上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破空而出,其频度、速度、密度、深度、广度和力度更是绝无仅有。其次,我们身处一个易于观察和思考的社会剖面。因为从业于传媒领域之故,我们得以成为许多重要现场的目击者,关键事件的亲历人,流金岁月的守望者,也渐渐习惯以“思想&书写”的方式行走天下。上世纪末,正是中国传媒业自体改革的青春期。我们分别在纸媒介和电媒介的改革风潮中“躬身入局”,虽不敢专擅“挺膺负责”之美,但作为相关改革实局的一线操盘手,所必须直面的林林总总亦可谓冷暖自知。那种况味,倒与踏破铁鞋之后,终于觅得久已渴读之书,欲痛快享受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有几分神似。以胸中无字书,读社会无字书,如此相佐相参,渐行渐远。十年后,再度聚首于母校的我们,拊掌相顾之际,会心追昔之余,一个久违的念头油然而生:写一本年轻的书,为这时代,为了未来。而接下来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想像。结构和内容可谓大取大舍,与“初始化”的提纲相比,足以多出了三本书的容量。常言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然知之易,行之难。删繁就简、厚此薄彼的工作,实际演化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起初分工协作、半年成书的计划,完全让位于精耕细做、广种薄收的变化。单是将我们俩人各自写成的内容整合回炉,就已是历春经夏了。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满怀着潜藏已久的人文虔敬之情所历历写下的,终于付梓成册,可谓其感若斯,其撼若斯。最后,我们要对一直以来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师长、亲友和家人致以深深的谢意。正是有了他们的宽容和耐心,我们的书才得以面世;因为有了他们的真爱和希望,我们的心充盈着温润。皮钧高波二○○四年八月六日晨成于京华三生楼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执政能力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治政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执政能力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治政论》
上一章下一章

写一本年轻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