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2)
(一)“修身齐家”
和“治国平天下”
之间缺了什么链条(二)民众的联合与强大的组织(三)没有吸纳精英的组织和制度是治政缺位的关键三、中国当代治政结构的组织创新(一)“诺斯悖论”
与“舟水关系”
(二)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三分法”
(三)一种新的注解:“文革悖论”
的提出(四)一个关于人的比喻(五)“骨肉圆满”
的巨大成就第五章治政在政治文明体系中的作用一、政党政治、国家政治、天下政治(一)什么是政治文明体系(二)为什么说政治文明体系是在不断重塑中与时俱进的(三)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文明体系重塑方式(四)“第二拐点”
以来的两大政治文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五)为什么“序变”
实际上是两大不同体系共同的重塑之本(六)为什么说“序变型”
政治体系的轴心在于“第三尺度”
(七)“新相对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体系有何意义(八)政党政治能否或如何实现平治天下二、亲民政治、为民政治、新民政治(一)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诞生(二)家庭是创造人类的土壤(三)文化并不决定我们的命运(四)不要离开国界谈民主(五)亲民是基于传统治政实践的个人行为(六)为民是赋予当代治政思想的组织行为(七)新民是达于未来治政时代的志愿行为(八)精英新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精英们关注的问题第六章影响执政党地位的三大要素一、组织性要素(一)人民群众的志愿忠诚心是执政党的组织化基础(二)执政党必须是对群众实践进行科学评价的组织化力量(三)让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科学地上升为党的意志(四)“内化团结原理”
二、结构性要素(一)决策制度是治政稳定性的试金石(二)治政须保持政治“输入——输出”
的平衡态(三)“第一志愿原理”
&“新生事物原理”
&“人才流动原理”
三、时序性要素(一)执政党的“对手原理”
与“伙伴原理”
(二)“天下认同原理”
(三)西方为什么会“没落”
第七章执政党面临的四大政治危机一、危机之一:偏向——组织结构中权力原则对民主集中原则的束缚(一)通过组织决议的方式发出的个人思想的行为(二)斩断政党基本力量的来源(三)权力尺度代替影响力尺度二、危机之二:断层——组织结构对个人能动性的束缚(一)从空间上看,是组织内部一个层面与另一个层面接轨(二)从时间上看,是组织内部最高接班人的权力传承三、危机之三:他换——组织结构对政党定位的束缚(一)政党行政化:组织离心力之产生(二)志愿组织因市场而生,依市场运作(三)熟悉社会组织游戏规则,让成员在竞合中受益四、危机之四:自朽——组织结构对效率的束缚(一)个人力量大于组织力量,是政党自朽的第一个信号(二)组织权威在民众中丧失,是政党自朽的第二个信号(三)组织效率的严重低下,是政党自朽的第三个信号第八章结构性**与结构性反**一、国际反**新动向:国际组织的反**评价指数(一)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CPI)指数和行贿(BPI)指数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