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1)

目 录(1)

前言导论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是什么第一章现代政治文明一、政治文明是“物质—精神”文明双轮的主轴(一)从“生产关系”向“交往关系”倾斜(二)政治文明史上“执政尺度”的三次转移(三)“以人为本”就是赢得民心、志愿参与、平治天下(四)“公民志愿”成为全球化社会中人与人的最重要的交往尺度二、现代政治文明执政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一)组织主体的必要性: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二)一屋与天下:环境变化决定政党制度走向三、现代执政文明奠基于治政和行政的统一(一)治政与行政:执政能力之源(二)治政文明是现代执政文明的灵魂(三)科学治政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第二章治政的结构与功能一、治政结构就是执政党对人及组织的配置组合(一)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权和解释权是治政之本(二)规则&价值&角色:三大治政结构要件二、治政功能是对人及组织的不同配置组合产生的不同结果(一)持续有效的制度力是治政功能之源(二)定规&定位&定向:三大基本治政功能三、治政的终极目标是制定让人民创造并获得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规则(一)规则就是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的制度化实践(二)使民意在所有规则的细节上都体现出来(三)科学治政的本质就是“给政治定规则”第三章治政的内因和外因一、治政内核分析:民心向背纲要(一)“民心向背”为什么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尺度(二)价值尺度的变化由人们看到的事实多少所决定(三)自然科学的价值尺度如何转化为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四)交往重心从“物”到“人”的转移——回到家庭(五)价值尺度的来源(六)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引入(七)从传媒到志愿: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凝结物(八)价值尺度的现实基础与哲学基础(九)全向度传播是稳定的定盘星(十)“天下传媒”的凸现(十一)“公民志愿”成为“价值尺度”(十二)“平天下指数”何以成为“民心向背”的评价体系之本二、治政外因分析:天下分合通鉴(一)天下分合“拐点”意味着怎样的历史转型(二)历史上的政治气候是怎样形成的(三)历史上传媒形态是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四)历史上传媒形态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五)家国传媒形态如何形成“一体多元”、“天下和合”的政治气候(六)宗教传媒形态如何成为政治文明的“反动”(七)政党传媒形态如何终结“史前时代”(八)大众传媒形态应当怎样服务于全球化交往时代的世界政治文明(九)如何从政治文明的尺度和高度评价已有的各种传媒形态(十)为什么说世界政治文明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思想精华(十一)走向“和合”的天下政治气候终将形成天下传媒形态(十二)“全交往指数”何以成为“天下分合”的评价体系之本第四章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历史考察一、历史传承中的治政结构(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短命的开端与长寿的治政——秦汉与隋唐的治政反思(三)正确的动作重复一万次,就是功夫二、治政反思: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组织缺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执政能力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治政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执政能力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治政论》
上一章下一章

目 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