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从俭学到勤工之路(1)
马赛,是法国南部的重要港口和工商业城市,地处罗讷河口和地中海之滨。
1920年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驶入马赛港。船上的中国学生历经39天的时间,行程3万余里,终于到达欧罗巴的西部,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
法国中部的克鲁梭钢铁厂。我父亲、赵世炎、李立三等曾先后在这家工厂做工。
华法教育会已派人专程从巴黎前往马赛迎接这批新到的学生。《小马赛人报》10月20日报道:100名中国青年人到达马赛,他们的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戴着宽边帽,身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华法教育会学生处的处长刘先生给他们致了欢迎词。这些年青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欧洲,特别是来到法国,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冯学宗同学的记述,这批学生打点行李下船之后,当天即离开马赛,乘汽车直赴巴黎。
经过16个小时的行程,他们到达巴黎。据**回忆:“第二天我们来到巴黎,受到了许多勤工俭学学生的欢迎,其中就有在一年前就到法国的聂荣臻同志。我们在异国相逢,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亲切之感。”聂荣臻由于先到法国,自然是学长。从法国时期开始,父亲便和他结下了战斗友情。解放后,从1952年到1957年,我们家和聂家曾比邻而居,我们孩子们常常穿过院墙的小门到聂伯伯家玩。聂伯伯也常常请我们全家去他家吃四川风味——豆花。1992年聂伯伯去世前,父亲已很少出去串门,但有时还是去聂伯伯家走一走。每次见到聂伯伯,父亲总是亲切地叫他“老兄”。他们自这次见面结下的友谊,历经72个春秋,历尽风风雨雨,深沉、深刻而又感人至深。
1921年,父亲与他同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远房叔父邓绍圣合影
在巴黎呆了不久,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由华法教育会安排,分别到蒙达尼、枫丹白露、圣得田、佛勒尔等地中学去学习或补习法文。邓希贤和邓绍圣被分到诺曼底的巴耶男子中学,他们的同乡胡伦被分到巩比耶公学。
1920年10月21日,父亲和他的族叔邓绍圣,还有20名中国学生,开始了在巴耶(Bayeux)中学的学习生活。巴耶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大区,离巴黎约有200多公里。《巴耶日报》于10月22日发表了一条消息,题为《中国学生到巴耶》,消息说:“二十多名中国学生在二名法文讲得非常流利的同乡带领下,于昨天晚上到达巴耶市,这些年轻人是由他们的政府派往法国的,并在巴耶中学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以便使他们了解法国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他们是寄宿制学生。”在这所中学里,中国学生专门单独开班,主要是提高法语水平,过的是正规的中学学生生活。有一次父亲告诉我们,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他还说,那是一家私人开的学校,才上了几个月,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留法勤工俭学时的父亲
现在在法国的国家档案中,保留了一份巴耶中国学生的开支细账。这份账目中说明,1921年3月,邓希贤(TenSiHien)在当月共用了244法郎65生丁的食宿费。其中200法郎生活费,7法郎的洗衣费,7法郎的卧具租金,12法郎的校方收费和18法郎65生丁的杂支费。一个月200多法郎的开支,对于自费学生来说实在不是一笔小的数目。父亲离家时,家境已十分困难,为了支持他赴法留学,家中还卖了些谷子田地,因此到了法国后,他知道需节俭过日。根据这份账目,其他中国同学的杂支费在15至50法郎之间,平均25法郎左右,父亲则是18法郎,可见其用度实属节省。
尽管父亲尽量节俭用度,但是不久带来的钱就用完了,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巴耶学校。他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这次离开学校后,他便再也没有迈进过法国学校的大门。从1920年10月底到1921年3月,不过五个月的时间,父亲就结束了他在法国的学习生涯。
俭学不成,只好走勤工的道路。父亲曾回忆道:“一到法国,听先到法国的勤工俭学生的介绍,知道那时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所需劳动力已不似大战期间(即创办勤工俭学期间)那样紧迫,找工作已不大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了确是这样,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中国学生来到法国,不懂技术,又没有知识,许多同学要想勤工,只能作一般的散工,也就是杂工。散工这个词的法文音为“马篓五”,同学们就戏谑地称为“马老五”。散工无固定的工作,视各工段的需要而流动工作。苟有延误,还要受工头责骂。
当时正值法国经济不景气,工厂紧缩或关门,要想找到工作,实在并非易事。华法教育会终于在克鲁梭的施奈德钢铁联合工厂找到大量散工工作,于是介绍了一百几十人前去工作,其中四川学生几乎占了半数。
1921年4月2日,父亲、邓绍圣和另外几名四川学生,经介绍也来到了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做工。从此他便开始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外籍工人的长达四年多的“勤工”生活。
克鲁梭(Creusot),法国南部的重工业城市,是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施奈德钢铁总厂所在地。这个工厂当时是欧洲仅次于德国克虏伯工厂的第二大军火工厂。这个工厂有铁道、机械、造炮、冶铁、建筑、翻砂、电气等部门,除了造炮、建筑和冶铁三个部门外,其余部门都有中国学生。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