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东北
本山从莲花的山沟里走出来,先是到莲花公社、威远公社,然后到了西丰,从西丰调到了铁岭,在这个较大城市落了脚。
本山现在虽然住在沈阳,但是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铁岭,他仍然是铁岭人。
铁岭虽然“较大”
,但其发达的程度和一些真正的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
其实,要论本山的知名度和能力,他可以生活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北京。
事实上,在本山前后出名的一些小品演员都先后离开了东北,调到了北京。
本山却始终哪儿也没去,始终呆在铁岭这个地方。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对于演员有很大的吸引力。
进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
本山也有过几次进北京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
在一般人看来,本山是不是有点傻?1990年本山的小品《相亲》播出后,他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人气指数直往上蹿。
北影厂的厂长成志谷发现本山是个难得的喜剧人才,便想把他调到北京来发展。
他找到本山,把想法一说,却被本山委婉地拒绝了。
北影是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的地方,却被本山拒绝,这在北影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本山对成志谷的好意表示感谢,他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
不过,目前我还不想离开铁岭”
本山的这个决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轻狂。
他十分清楚自己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对自己的成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自己是二人转出身的演员,是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明星。
如果自己偏离了原来的这条路,去演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那他恐怕就不再是今天的赵本山了。
演员最忌讳的东西就是“浮躁”
二字。
一个演员要是远远地浮在生活的上面,缺乏起码的生活基础,即便他有再好的天赋也是一事无成。
有多少曾经很有希望的青年演员像一颗流星似的一闪而过,令人惋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坚持自己的东西。
第一个发誓要把本山推向中央电视台的姜昆也是非常欣赏本山,竭力劝说本山,要把他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本山也没同意。
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从地方戏曲起家的,我一离开地方戏就玩不转了。
铁岭有我的艺术土壤,我不能离开我的艺术土壤”
后来的事实证明,本山的这种选择是绝对地明智的。
正是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进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取之不尽的养分,才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本山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就是本山的大恩人——李忠堂。
早在1986年,已经出了名的本山就已经接到拍电影的邀请,而那时候的本山还是铁岭县剧团的大集体编制,“正规军”
的不是。
现在的年轻人,对“大集体”
和“全民”
的概念可能不是很清楚。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两种所有制有着天壤之别:“大集体”
属于“地方武装”
,不能随便流动,没有干部籍,也没有升迁的机会,工资待遇也有很大的区别;“全民”
所有制则属于“铁饭碗”
,是国家所有,优势十分明显,找对像的时候身价都高出许多。
那时候,“集体”
和“全民”
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
面对着自己的“集体”
身份和外地的盛情邀请,本山也萌生了去意,想到外地去发展。
吉林方面早已经许诺给以高薪和住房。
本山在拍完《双送鸭》之后,又要到南方去拍电影,李忠堂把他留了下来。
原来,李忠堂对本山的后路做好了安排,并想办法解决编制的问题。
李忠堂给本山分析了去与留的利弊关系,说:“我的意见是不同意你离开铁岭,你可以去市民间艺术团嘛”
本山听完李忠堂的话,表示同意他的意见,留在铁岭。
接下来,李忠堂想方设法找到市里的一位主管领导,请求给本山以特殊政策,把他留下来。
这位领导欣然同意,并当即责成有关人员去落实。
在大伙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此事,本山调到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成为了一名“全民”
的正式演员。
现在说起来这件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都是发生过的事实。
现在的本山,绝对用不着再为什么编制问题发愁了,就算他是个个体户也照样有饭吃。
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
本山非常清楚,他的艺术生命之根在东北,是这块土壤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他才会有今天。
如果把他这棵树挪到了别的什么地方,离开了李忠堂、崔凯、张超、张惠中,离开了他熟悉的那些父老乡亲这些土壤,再结出的果实恐怕就是另一种味道了,肯定不是现在的味。
本山永远属于铁岭,永远属于东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铁岭这个药铺虽小,却因为本山这个大“人参”
而出了名。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