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访谈

倪萍访谈

自1984年元旦的春节晚会上播出了第一个小品以后,小品这种形式立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形成了一股“小品热。

小品这个以前并不被人注意的表演形式,成了每年春节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在以后的几年里,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或兼职的小品演员,其中东北人居多,像赵本山、巩汉林、范伟、潘长江、黄宏、高秀敏等等,人称“东北现像。

究其原因,一是语言优势。

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最接近于普通话,因此东北人说话基本上其它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

听得懂的人多了,影响自然就大。

二是文化优势。

东北的气候四季鲜明,冬夏之间的温差能达到五、六十度。

特殊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东北人乐观、豁达、朴实、幽默的性格。

可以说,东北人天生就具备幽默的素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

,也是培养喜剧演员的一个摇篮,像赵本山、范伟、潘长江、高秀敏等,都是出色的二人转演员。

“二人转”

是在清朝年间,由关内传入东北的莲花落和当地的萨满教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叫“蹦蹦。

演员在表演时有说有唱、又扭又浪,很受群众的喜欢。

这种“蹦蹦”

逐渐演变成了东北的地方戏,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分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多种形式,其中二人转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因为它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不需要太大的场地。

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二人转的表演经常是在农家的炕头上进行的,人多了不行。

二人转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严,说、学、逗、唱要样样精通。

表演的时候,一般是来一段“说口”

,然后是正唱,最后是一些相当于现在小品表演的杂耍之类的东西,逗观众们乐。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讲,二人转本身就是一种小品表演。

因为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一段好的“说口”

,能够留住观众,避免冷场,正唱才能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促销”

的手段。

另外,唱丑角的男演员一般都有点绝活儿,或是会点杂耍,或是会点乐器,或者会摹仿,总之是得有点看家的本事。

可以说,一个好的二人转演员,必须是个全能演员,干什么都行。

正因为如此,唱二人转的演员们,一旦演起小品来便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小品在春节晚会上露面以后,便“一路高歌”

,持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于是人们担心,小品会不会也像其它的一些艺术形式那样“昙花一现”

,不可避免地进入低迷状态。

基于这个考虑,1996年5月10日,中央电视台《倪萍访谈录》节目组到开原市莲花镇采访,拍摄专题片《小品能够火多久》。

拍摄小组来到本山的老家,采访了本山的邻居和亲属,这其中有本山的二叔赵德明,自然还有我妈——本山的干妈。

妈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农村的老太太,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一把脸。

通过拍摄的过程,拍摄小组对东北,尤其是莲花人的幽默天性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似乎也找到了“莲花为什么会出了个赵本山?”

这个答案。

本山的小品是深深地扎根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艺术,正是这块土地提供给他丰富的养分,才使得他这棵艺术之树始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随后的几年里,本山又和著名演员宋丹丹合作创作出了小品《钟点工》以及《昨天、今天、明天》,把小品的创作和表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山的每一个小品,几乎都会留下一、两句经典的语言时兴一阵子,像“脑袋大,脖子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

、“没事你走两步”

、“他比你还难看”

、“正宗的猪腰子脸”

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说起来很有意思,因为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的一句台词:“你穿上马夹我照样认得你”

,造成了商店里的马夹严重滞销,惹得商家们要“状告”

赵本山,赔偿他们的损失。

由此可见,本山小品的影响力有多大!

本山的小品是来源于生活,和生活紧密相连。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本山的根不离开这块土地,那么他的小品就一定会长盛不衰,继续火下去。

不信你就等着看。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真实记录著名笑星赵本山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真实记录著名笑星赵本山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上一章下一章

倪萍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