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
离莫扎特故居不远的地方,是萨尔斯堡中心花园。花园被分割成几个形状规矩的绿色方格。园里的花,姹紫嫣红,搭配合宜,是欧洲园林的精致与一丝不苟。中央是音乐喷泉,喷泉正对着萨尔斯堡市政厅,这就是著名的施特劳斯公园(SchlossMirabell),电影《音乐之声》的许多外景选自这里。花园靠近萨尔斯河(Salzach)一侧有几排宽大的米色阶梯,向上走,再回头看,俯视可见花园,仰视可见萨尔斯城堡,平视,整个城市的精华尽收眼底。阶梯被两扇黑色的铁门把守,门上挽着繁复的铁花。突然想起,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就是在这里带着七个孩子一起唱Do-Re-Mi。这样的景象,这样的影片,勾出我的几段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津,电视上有一档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叫《点播文艺》。主持人叫苏菲,这名字容易让人想到一本关于哲学的科普读物或者一个光艳四射的法国影星。被点播的文艺外延很广,侯宝林的相声,关牧村的歌曲,宋丹丹的小品,班尼黑尔的滑稽剧都在其中。节目每周四播出,全家都会守着电视准时收看。遇到特别好的节目,还会用当时最先进的卡带录像机录下来反复看。在那个时代,还没什么中央三,MTV或者ChannelV,也就自然没有音乐电视。一般被点播的歌曲总是以两种形式播出,一种是晚会的现场版录像,比如84年春节晚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就曾以令人讨厌的次数反复播出。还有就是电影插曲,这又以《音乐之声》为代表。这部电影里好听的歌太多,这期播“雪绒花”,下下期可能就是“牧羊人之歌”,然后再过几个星期,观众们又可以听到熟悉的“Do-Re-Mi”。这档节目火了几年。后来因为苏菲姐姐发福,不再适合做娱乐节目主播,就仿效倪萍阿姨,做了几次访谈节目,收视率大跌后,也就黯然离场,从台前转到幕后。大一的时候,班上流行《疯狂英语》。每人都要买几册。《疯狂英语》开头几期做的的确不错,看得出李阳下了很大功夫。那时候两盘疯狂英语的磁带能在随身听里翻来覆去滚上几个星期。每期《疯狂英语》总是以一首小诗开头,然后是电影原声故事,再然后是名人名言或总统演讲,最后以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结束。记得有一期的电影原声故事就是《音乐之声》。十几分钟的电影录音剪辑浓缩了所有主要情节。有一幕是玛莉娅把窗帘撕下给孩子们做衣服,这事后来被孩子们的父亲——教条刻板的上校知道,他喝斥她,她据理力争,然后愤然出走。这些情节还是我后来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再听录音时才完全弄明白的,第一遍听只觉得恐怖——她们说话语速太快,竟连一个单词都没听懂。不过这份刺激倒是让我发奋图强狂学了好一阵英语。大三的时候,日子过得清闲。那时我已考完托福,也不经常上课,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玩乐吃喝。早晨起床后要去跑步,然后晃荡一下,看看闲书,就去吃中饭,然后睡午觉,下午上网,晚上看电影。看电影可以去天大的小礼堂,通常是两场连映,但不是天天都放。另外就是到南开的新图书馆。新图四楼有个视听室,小小的房间昏暗逼仄,不超过十排的电镀椅子参差不齐的任意摆放。好在影片放映效果不错,环绕的音响设施跟正规影院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我第一次完整的看《音乐之声》,就是在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影片的开场镜头。字幕结束后影片开始,镜头从幽蓝的湖水转到大片绿色的草地,这是阿尔卑斯山脉奥地利的一侧,这里的山峰已经不再雄奇险峻,舒缓得让人只想在上边奔跑。远处,修女玛莉娅一手拎着皮箱,一手拎着提琴,奔跑着出现在镜头里,然后她开始歌唱......几段从前的回忆,没有什么主题,因为一部电影,一点一点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