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错爱
在张曼玉所有的电影作品中,《花样年华》应该是她留给内地观众印象最深也是最新的一部电影。《花样年华》诉说了“过去时代”发生的一段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梁朝伟饰演)和太太搬进一栋唐楼,和苏丽珍(张曼玉饰演)夫妇成为邻居。两人在配偶出门工作时闲聊,竟发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勾搭成奸。不久,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受伤害的人开始坐在一起商讨自己究竟该怎么办……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两人在交往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是,两人老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周太太和陈先生)不一样”,于是就有了约会、纠缠、克制、躲避、思恋、孤独、痛苦、逃离……周慕云去了新加坡多年后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居已不知所踪,房子里住的是一个自己带着儿子过的太太。周慕云带着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从此永远错过了心中最爱:那个太太正是属于他心底秘密的那个女人,而女人的儿子则是那个秘密中的秘密。周慕云把秘密埋藏在吴哥窟的小石洞中,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访后,小石洞中的泥土上新绿萌芽……这是王家卫和张曼玉第四次合作的又一部个性独具的电影。电影中的外遇和抓奸,道德与对错,并非王家卫想表达的重点,他想表达的是,人有各种可能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事情的这一边跑到对立的另一边。《花样年华》故事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王家卫以往影片中传递出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一脉相承。因为故事挪到了60年代的香港,这份寂寞与无奈就多了一缕岁月久陈的熏香。在轻柔舒缓的慢三步音乐声中,电影就像一部老片子缓缓拉开了大幕,乍入眼帘的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同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影片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的演出非常成功。他们所表现的困惑、迷茫、逃避、失落和无奈的精神状态确实让我们领会到了60年代香港的道德传统对于中年一代的束缚和桎梏。这一文化氛围也就注定了张梁二人悲凉、无奈、痛苦的结局。张曼玉的内心世界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当现实真的降临到她身上的时候,她却显得仓皇失措,六神无主,反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道德、贞操、传统重于她的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爱莫能助。丰富的身体语言王家卫请张曼玉演苏丽珍,是因为张曼玉有很丰富的身体语言。“十年前我找张曼玉拍戏的时候她是香港小姐。”王家卫说:“她刚刚开始拍戏,而我是第一次当导演。每个人都说她很漂亮,但不会演戏。可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她作为演员的条件是很突出的。她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这就是她最大的长处。所以我就跟她说,你应该发挥你的长处,就这么简单。”有记者这样问王家卫:“我们在《花样年华》里可以看到张曼玉的台词并不多,而手的出现次数倒很多,手好像成了第三个主演。”对此王家卫认为,对白对张曼玉和梁朝伟来说是多余的——张曼玉的身体充满了语言,而梁朝伟的眼睛有着万种风情。所以,《花样年华》是一部“看”的电影,他们的眼神和身体可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个设想是正确的。”作为导演,王家卫最大的长处就是擅于发现演员身上的优势和特别的感觉,然后将它表现出来。对此张曼玉最有体会:“王家卫很会捕捉我身上的东西。几次跟他合作,我感觉都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他常说我这个人很复杂,所以他很想找我演一些复杂的角色。虽然我未必认同他口中的我,因为我们相处的时间有限,他根本不能了解我的所有面,但至少他看到的那一小部分是真的张曼玉。我有很脆弱的一面,但其实我也有强的一面,不过暂时在电影里没有浮现出来。到现在,我跟王家卫拍过的几部戏里,他都是捕捉我弱的一面。”张曼玉在电影中的表现很传神,一举手一投足都韵味非常,对此,张曼玉谦虚地说:“演那个角色本来很难,但王家卫导演给了我很多时间。戏拍了十五个月,我累坏了,又生气、又失落、又伤心,好想念我的朋友,真不想干了。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角色的心情。我想大概过了九个月我才开始完全融入,到影片结束时,我已经变成了角色中的人,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她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感觉到穿着旗袍的紧得令人动弹不得的局限。理解了她们为何会收起自己,而不敢表达出来。”张曼玉说:“是我用我的身体去感受那个女人。可能因为我穿着旗袍,从而使自己说话的声音、手指的活动、坐立的姿势等都跟平常有明显分别,而我可输入的就是这些有形的东西,情感的输入反而不多。这部戏如果是三个月拍完肯定不行,但我们拍了那么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吧。我对自己在《花样年华》中的表现还是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