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小史(4)
当时风气未开,社会一般人都没有看报习惯。虽取价低廉,而一般人家总不乐增此一种开支。
两报因此销数都不多。而报馆全部开支却不小。自那年(1902年)春天到年尾,从开办设备到经常费用,彭公家产已赔垫干净,并且负了许多债。
年关到来,债主催逼,家中妇女怨谪,彭公忧煎之极,几乎上吊自缢。
本来创办之初,我父亲实赞助其事,我家财物早已随着赔送在内;此时还只有我父亲援救他。
后来从父亲日记和银钱摺据上批注中,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1900年)亲见全国上下愚昧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这事业屡次要倒闭,终经他们坚持下去,最后居然得到亨通,到第三年,报纸便发达起来了。
然主要还是由于鼓吹几次运动,报纸乃随运动之扩大而发达。一次是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地界)一个外国兵,欺侮中国贫民,坐人力车不给钱,车夫索钱,反被打伤。
《京话日报》一面在新闻栏详记其事,一面连日著论表示某国兵营如何要惩戒要赔偿才行,并且号召所有人力车夫联合起来,事情不了结,遇见某国兵就不给车子乘坐。
事为某国军官所闻,派人来报馆查询,要那车夫前去质证。那车夫胆小不敢去,彭公即亲自送他去。
某国军官居然惩戒兵丁而赔偿车夫。此事虽小,而街谈巷议,轰动全城,报纸销数随之陡增。
另一次是美国禁止华工入境,并对在美华工苛待。《京话日报》就提倡抵制美货运动。
我还记得我们小学生亦在通衢闹市散放传单,调查美货等等。此事在当时颇为新颖,人心殊见振奋,运动亦扩延数月之久。
还有一次反对英属非洲虐待华工,似在这以前,还没有这次运动热烈。
最大一次运动,是国民捐运动。这是由报纸著论,引起读者来函讨论,酝酿颇久而后发动的。
大意是为庚子赔款四万万两,分年偿付,为期愈延久,本息累积愈大;迟早总是要国民负担,不如全体国民自动一次拿出来。
以全国四万万人口计算,刚好每人出一两银子,就可以成功。这与后来民国初建时,南京留守黄克强(兴)先生所倡之
“爱国捐”,大致相似。此时报纸销路已广,其言论主张已屡得社会拥护。
再标出这大题目来,笼罩到每一个人身上,其影响之大真是空前。自车夫小贩、妇女儿童、工商百业以至文武大臣、皇室亲王,无不响应。
后因彭公获罪,此事就消沉下去。然至辛亥革命时,在大清银行(今中国银行之前身)尚存有国民捐九十几万银两。
计算捐钱的人数,要在几百万以上。报纸的发达,确实可惊。不看报的北京人,几乎变得家家看报,而且发展到四乡了。
北方各省各县,像奉天黑龙江(东)、陕西甘肃(西)那么远,都传播到。
同时亦惊动了清廷。西太后和光绪帝都遣内侍传旨下来,要看这报。其所以这样发达,亦是有缘故的。
因这报纸的主义不外一是维新,一是爱国;浅近明白正切合那时需要。
社会上有些热心人士,自动帮忙,或多购报纸沿街张贴,或出资设立
“阅报所”
“讲报处”之类。还有被人呼为
“醉郭”的一位老者,原以说书卖卜为生。他改行,专门讲报,作义务宣传员。
其他类此之事不少。《中华报》最后出版。这是将《启蒙画报》停了才出的。
在版式上,不是单张的而是成册的。内容以论政为主,文体是文言文。
这与《京话日报》以
“大众”为对象的,当然不同了。似乎当年彭公原无革命意识,而此报由其妹婿杭辛斋先生(慎修,海宁人)主笔,他却算是革命党人。
我当时学力不够看这个报,对它没有兴趣,所以现在不大能记得其言论主张如何。
到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中华报》出版有一年半以上,《京话日报》则届第五年,清政府逮捕彭杭二公并封闭报馆。
其实彭公被捕,此已是第二次,不过在我的自学史内不必叙他太多了。
这次罪名,据巡警部(如今之内政部)上奏清廷,是
“妄论朝政、附和匪党”。杭公定罪是递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彭公是发配新疆,监禁十年。
其内幕真情,是为袁世凯在其北洋营务处(如今之军法处)秘密诛杀党人,《中华报》予以揭出之故。
后来革命,民国成立,举行大赦,彭公才得从新疆回来。《京话日报》于是恢复出版。
不料袁世凯帝制,彭公不肯附和,又被封闭。袁倒以后再出版。至民国十年,彭公病故,我因重视它的历史还接办一个时期。
六、自学的根本在上边叙述了我的父亲,又叙述了我的一位父执,意在叙明我幼年之家庭环境和最切近之社会环境。
关于这环境方面,以上只是扼要叙述,未能周详。例如我母亲之温厚明通,赞助我父亲和彭公的维新运动,并提倡女学,自己参加北京初创第一间女学校
“女学传习所”担任教员等类事情都未及说到。然读者或亦不难想像得之。
就从这环境中,给我种下了自学的根本:一片向上心。一方面,父亲和彭公他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种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
“自了汉”生活。另一方面,在那维新前进的空气中,自具一种迈越世俗的见识主张,使我意识到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
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