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鬼吓唬特别的你(1)

特别的鬼吓唬特别的你(1)

哲学家也许就是不断挑战生活常识的人。比如因果关系,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就认为很不可靠。但对于不想讨论哲学的人来说,自然没必要到处挑战常识,尤其是挑战生活的常识。因为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累。在古人眼里,因果关系是普遍的,非常有效的。这表现在人世的报应观念上最为显著。早期人们对鬼的观念比较含糊,只要是有本事的鬼,都可能会对所有人进行骚扰。后来,鬼的观念逐渐精致,鬼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明确——主要对生前的仇人进行报复。比如在先秦流传很广的杜伯报复周宣王的故事。杜伯是周朝的大夫。周宣王的侍妾女鸠看上了杜伯,对他进行性骚扰,杜伯没有答应。女鸠怀恨在心,告诉宣王说:“杜伯非礼我。”宣王大怒,派薛甫和司空杀掉杜伯。不久,杜伯就现身向宣王喊冤,宣王求救于祝。祝说:“当初杀死杜伯,是谁给你出的主意?”宣王说:“是司空。”祝说:“那为什么不杀掉司空表示道歉呢?”宣王就又杀了司空。可杜伯还是变成人来,说他没有罪。司空也变成人来说:“臣又有什么罪?”宣王把这事又告诉了皇甫,说:“祝给我出主意让我杀人,我杀的人又都变成人来向我诉冤,怎么办呢?”皇甫说:“只要杀了祝来道歉,就可以了。”宣王就杀了祝向前两人道歉,还是没有用,他们又都变成人来找宣王。三年以后,宣王到野外游猎,杜伯乘着白马拉着白色的车,司空和祝戴着红帽子站在他的左右,从道边奔驰而来。杜伯拿着红弓搭红箭,一箭射死宣王,了结了这段恩怨。应该说,报应观念最初出现时,主要集中在帝王将相身上,平头百姓很难享受这种待遇。并非所有的鬼都有本事报复仇家,只有生前有钱有势,死后才有可能成为厉鬼,一般的“乡下曲辫子”,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死了就算变成鬼也没什么能耐。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强调等级的鬼魂观发生了变化。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众鬼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报应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而开始逐渐平民化和世俗化。不仅国家大事,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家庭矛盾,也被归结到因果报应上。这方面的故事非常多。轮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前世、甚至是前前世的矛盾和仇恨,也要在观念中有个了断。因果报应成了连环套,成为阴世阳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比如下面这个故事。清朝时,山东有个管盐务的官,名叫卢宪观。有一天他突然暴病身亡,不久又活了过来。他说,自己的前身是西汉初期的九江王英布,曾跟随刘邦打江山。当初刘邦使诡计,杀了义帝,嫁祸于项羽,现在项羽的阴魂要跟刘邦打官司,自己被上帝召去做污点证人。有人不信,问卢宪观,为什么将近两千年前的冤案,项羽到现在才上诉呢?卢宪观说,那是因为项羽在咸阳活埋了二十万投降的秦朝士兵,上帝认为他太残暴,发了脾气,让他在地狱受了两千年的罪,如今刑满释放,才想起自己这桩冤案。按照逻辑,无论是报恩还是报仇,执行起来应该很迅速、彻底。但在中国,由于各种世俗的等级、伦理观念深入人心,报应也是看人下菜,在时间和效果上不免要打点折扣。清朝时,盐商吴某夫妇被妖猴作祟,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痛苦不堪。于是两人到城隍庙去告状,城隍拘传双方对质。猴子说在四百年前,这夫妇的几世前生曾杀了自己的丈夫(公猴),所以母猴进深山修炼,报仇雪恨。城隍问猴子为什么要四百年后才报仇,猴子说,他们前几轮转世,都是达官贵人或进士举人,我对付不了;如今是盐商,身分不高,所以才有机会下手。报冤的观念虽然很能造成心理的满足和调适,但我们不必因此对古人的智慧有丝毫的藐视,因为古人对于报应观念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子不语》里有一则极其精彩的故事《两神相殴》,就很形象地展示了古人的看法。这个故事文辞比较浅近,不妨抄录如下:孝廉钟悟,常州人,一生行善,晚年无子,且衣食不周,意郁郁不乐。病临危,谓其妻曰:“我死,慎毋置我棺中。我有不平事,将诉冥王,或有灵应,亦未可知。”随即气绝,而中心尚温。妻如其言,横尸以待。死三日后果苏,曰:“我死后到阴间,所见人民来往与阳世一般。闻有李大王者,司赏善罚恶之事。我求人指引到他衙门,思量具诉。果到一处,宫殿巍峨,中坐尊官。我进见,自陈姓名,将生平修善不报之事,一一诉知,且责神无灵。神笑曰:‘汝行善行恶,我所知也。汝穷困无子,非我所知,亦非我所司。’问何神所司,曰:‘素大王。’我心知李者,理也;素者,数也。因求神送至素王处一问,神曰:‘素王尊严,非如我处无人拦门者。我正有事,要与素王商办,汝可随行。’少顷,闻呼驺声,所从吏役,皆整齐严肃。行至半途,见相随有沥血者,曰受冤未报;有嚼齿者,曰逆党未除;有美妇人而拉丑男者,曰夫妇错配。最后有一人,衮冕玉带,状若帝王,貌伟然,而衣履尽湿,曰:‘我周昭王也。我家祖宗自后稷、公刘,积德累仁;我祖父文、武、成、康,圣贤相继,何以一传至我,而依例南征,无故为楚人溺死?幸有勇士辛游靡,长臂多力,曳我尸起,归葬成周;否则徒为江鱼所吞矣。后虽有齐侯小白借端一问,亦不过虚应故事,草草完结。如此奇冤,二千年来绝无报应,望神替一查。’李王唯唯。余鬼闻之,纷纷然俱有怒色。钟方悟世事不平者,尚有许大冤抑,如我贫困,固是小事,气为之平。行少顷,闻途中喝道而至曰:‘素王来。’李王迎上,各在舆中交谈。始而絮语,继而忿争,哓哓不可辨,再后两神下车,挥拳相殴。李渐不胜,群鬼从而助之,我亦奋身相救,终不能胜。李神怒云:‘汝等从我上奏玉皇,听候处分!’随即腾云而起,二神俱不见。少顷俱下,云中有霞帔而宫装者二仙女相随来,手持金尊玉杯,传诏曰:‘玉帝管三十六天事,无暇听些些小讼。今赐二神天酒一尊,共十杯,有能多饮者,便直其事。’李神大喜,自称我量素佳,踊跃持饮,至三杯便捧腹欲吐。素神饮毕七杯,尚无醉色。仙女曰:‘法且勿行,且俟我复命后再行。’须臾又下,颁玉帝诏云:‘理不胜数,自古皆然。观此酒量,汝等便该明晓,要知世上见一切神鬼、圣贤、英雄、才子、时花、美女、珠玉、锦绣、名画、法书,或得宠逢时,或遭凶受劫。素王掌管七分,李王掌管三分。素王因量大,故往往饮醉,颠倒乱行,我三十六天日食、星陨,尚被素王把持擅权,我不能作主,而况李王乎?然毕竟李王能饮三杯,则人心天理、美恶是非,终有三分公道;直到万古千秋,绵绵不断。钟某阳数虽绝,而此中消息非到世间晓谕一番,则以后告状者愈多,姑且开恩,增寿一纪,放他还阳。此后永不为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神仙排行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国神仙排行榜
上一章下一章

特别的鬼吓唬特别的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