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传千古,写者不在岳阳楼(1)

《岳阳楼记》传千古,写者不在岳阳楼(1)

这个问题,其实属于文学史上的常识,本来是用不到我来饶舌的。

但有一次,老同学初梨(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来看我,他在同我谈到这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佳作时,不无赞叹地说:“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士大夫,站在岳阳楼上观赏眼前的湖光山色,却能联想到天下黎民百姓的忧乐,确实难能可贵”

我听后愣了一下,问他:“范仲淹是在岳阳楼上写这篇《岳阳楼记》的吗?”

他说:“是啊!

范仲淹不是自己在文章中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斯楼,就是登上这座岳阳楼嘛”

我不由笑了起来:“你上了范大人的当了!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只在某一个时间去登楼眺望,是不可能同时看到一年四季和昼夜之间的不同景色的。

可现在,这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巴陵胜状’,范仲淹几乎都写到了”

我随手取下书架上的《古文观止》,翻到《岳阳楼记》便诵读起来: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读罢以后,我对他说:“你看这两段话,前一段写的是霪雨阴风、云雾蔽空、暮色苍茫、满目萧然的晚秋气象,而后一段写的却是天色晴明、水碧山青、鸥翔鱼跃、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会同时出现在岳阳楼前吗?两段的最后,都写了‘登斯楼也’,但不同时节的登临所引发的感想,一则以悲,一则以喜,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何况两段的开头,各用了一个假设连词,前者为‘若夫’,后者为‘至若’,说明它们所描写的内容,都出于作者的想象,而并非亲见的实况。

由此可以推断,《岳阳楼记》不是范仲淹通过登临观览以后才创作出来的”

初梨一直在仔细倾听我的讲述,这时他插口问道:“照你这样说,范仲淹在动笔以前没有去过岳阳楼,那他又怎么能将洞庭湖上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呢?”

我笑了笑说:“这就是范仲淹之所以被称为文章大家的原因了。

根据我的记忆,范仲淹一生并没有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做过官,是否到过洞庭湖也不得而知。

但他此前曾有一年多时间在饶州(今江西波阳)知州任上。

饶州地处鄱阳湖东岸。

而鄱阳湖的面积要超过洞庭湖。

对于烟波浩渺、一碧万顷的大湖风光,范仲淹是肯定领略过的。

此外,他在《岳阳楼记》中说过:‘洞庭一湖……前人之述备矣。

’此话并非虚语”

说到这里,我根据自己的记忆并翻检了明人高棅的《唐诗品汇》,当即读了几首给他听: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别秋江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洞庭漫汗,粘天无壁;风涛相豗,中作霹雳。

(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溶金。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李贺《帝子歌》)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李商隐《木兰花》)读完以后我又接着说:“这些唐代前贤创作的诗文,不是范仲淹描写洞庭湖春秋两季景色的绝好借鉴吗?我认为,即使范仲淹以前没有去过洞庭湖,但凭着他丰富的阅历和高超的文学才华,要写出《岳阳楼记》中那两段摹景状物的文字,恐怕是毫无困难的。

因此,‘登楼’决不是创作《岳阳楼记》不可或缺的前提。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上范仲淹的当了”

初梨点了点头,又对我说:“你的分析确有道理,但还不能完全消除我的疑问。

因为我们的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也表达过跟我一样的观点”

唉,中国传统文化堆砌起来的路径怎么会如此狭窄?走着走着又碰上了这个余秋雨先生!

我回过身去,从书架上找出那本《文化苦旅》递给初梨。

他随手翻到《洞庭一角》指着第一章给我看:1046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我把这几句话很快扫了一遍,抬起头来对初梨说:“余先生的观点并不跟你一样,恐怕是你理解错了吧!

他说范仲淹是‘借楼写湖,凭湖抒怀’。

‘凭’虽然有‘凭靠’的意思,但‘湖’是不能‘凭靠’的。

这里的‘凭’与‘借’相对成文,应当解释为‘凭借’。

凭借楼来写湖,又凭借湖来抒怀。

这叫借题发挥,写景状物只是陪衬,其实无关宏恉。

范仲淹即使没有去过洞庭湖,他只要根据过去鄱阳湖留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以及前人诗文中描写洞庭湖的情景,稍加点染和融会,也完全可以勾勒出岳阳楼前波澜壮阔、如诗如画的宏大场面,根本不用亲自到那里去登临观览。

所以,这段文字还是无法证成你的观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月暗吴天秋雨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月暗吴天秋雨冷
上一章下一章

《岳阳楼记》传千古,写者不在岳阳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