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七年之痒(1)
有人说,找工作就像找伴侣——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而工作久了,也会像夫妻一样,开始感到厌倦。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时,甚至每天如坐针毡想离开时,它是否就像你的糟糠之妻?婚姻有所谓的“七年之痒”,那么人在职场呢?不妨对号入座听听下面三个故事。“二年之痒”——我奋起的源头A:大学毕业那年,本来给自己定了一个3年计划:第一年是探索阶段。刚踏入社会,首先要适应角色转换,其次掌握工作中一些为人处事之道。第二年是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今后“质的飞跃”打下基础。第三年是收获阶段。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要有多么成功,只是想通过前两年的努力,自己能在一家比较理想的公司里担当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工资方面也能有个长足的进步。然而,现实总比理想来得残酷。第一、二年,在一家国有单位当办公室文员。工资虽然每月只有1000多元,但工作却非常轻松,我们整天无所事事,中午还可以和同事打牌消遣。要知道人是有惰性的,尤其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一定的压力就不知道前进。在这两年里不要说学习积累经验了,就连我在大学里“死记硬背”的英文也忘得差不多了。我想迫使自己下定决心离开那家公司的原因,应该是受到大学好友升官加薪的刺激。说实在的,我自认为他并没有我聪明,个人能力也不是很强,可这就是一个人的命,不由你不信。毕业时,在父母帮助下,好友进了一家证券公司,由于这两年金融人才紧缺,他也就随着这热潮一路扶摇直上。看着别人买房买车,而自己还只那1000多元的工资,这种心理落差是很难形容的。不过,受刺激的最终结果就是跳槽。看着别人近万元的工资,心里痒痒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收回羡慕的目光,加快前进的步伐。毕竟别人的还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争取。告别混吃等死的工作,重新实施我的三年计划,这大概就是我“痒”的“后遗症”。“四年之痒”——擦干泪再努力些B:21岁毕业走进社会,工作四年,今年我25岁。25岁是个不尴不尬的年龄,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坐享父母的给予,总在绞尽脑汁地筹划明年的升迁。越来越等不及红绿灯的变化,总让自己的脚步越来越快。大学学的是广告专业,我很幸运地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一开始,因为没有任何资历,我只能拿着大学里做的幼稚的平面设计四处应聘。一次次的应聘让我渐渐掌握了一些面试小技巧,果真不到一个月,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比较大的广告公司负责设计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公司分工很细,所以自己反倒学不到什么。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成功地跳到了另一家小型的设计工作室。在那里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比起前一份工作,它更能锻炼人。而且在那儿,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通宵达旦工作的乐趣和苦衷。朋友们都说,干我们这行就是遮吃青春饭,很少见30岁以上的人再来做这个的。因为工作强度大,有时候需要连续加班,几夜下来,小伙子胡子拉碴,女孩子则一个个像黄脸婆。我老妈实在舍不得她宝贝女儿日渐憔悴,说什么也不让我再待下去。我也怕自己还没嫁出去就已经“人比黄花瘦”,就又换了一个公司。然而由于专业的限制,我始终摆脱不了广告设计,这也就意味着我仍然经常在午夜两点半从公司的写字楼里游出,独自在空旷的大街上行走。夜景虽美,人却变得萎顿、乏力,脸上永远挂着无法恢复的疲惫;而我的着装也开始严格地按照规定式样和颜色的搭配,中规中矩地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偶尔照镜子,却又突然发现眼睛不知何时已经蒙上了层世故;而我梦中的理想事业也不知停留在何方。于是乎,我又不得不再三告诫自己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啦。房子还在供着,车子还未买,每天24小时还不够,哪有时间顾影自怜。“七年之痒”——甩了甩了C:不是有部电影名叫《七年之痒》吗,虽然那是讲的婚姻,但我感觉自己在职业发展上也经历了这所谓的“七年之痒”。大学毕业那年我回到了老家,在政府机关工作。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比较争气的儿子,所以按他们的意愿,接下来我的任务便应是结婚生子,过他们早已过惯的生活。然而,这次我却违背了他们的旨意。要知道,读了四年的大学,所学所看所想已不同往昔,我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有所作为,而不是囿于一隅。在老家的那段日子,我除了上班就是学习。一年之后,我再一次回到省城,在一家国有大型进出口公司工作,这一做就是六年。其实,在那几年里我并不是没有想过换工作。像我们这种做贸易的人,只要手边有一些稳定的大客户,你就可以考虑脱离原有公司独立门户,当时我有很多同事都选择了这条路,而且做得也相当不错。看着别人步步高升,钱越赚越多,而自己虽然为公司赚取了高额利润却只能拿很少的提成,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怪就怪自己瞻前顾后、不敢一搏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