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的小歌星(1)
王菲的名字,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点。
从北京到香港时,王菲是王菲,但踏入歌坛,王菲这个名字被认为太大陆化,被改成了王靖雯。
王靖雯红了,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王菲。
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人说,王菲其实最早并不叫王菲,15岁之前,她一直跟妈妈姓,叫夏林。
这个说法是由娱乐圈那个著名大嘴人物黄安踢爆的。
从此以后,所有关于王菲的介绍,都会加上一个括号,括号里面的内容是“15岁前叫夏林”
几个字。
但很多从小就认识王菲的人都说从来没听说过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夏林,所以那个括号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时隔30年,北京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再也找不到王菲当年所住的里弄和房屋了,只能根据她在地坛小学上学,以及离煤矿文工团很近这两点,确定了一个大致方位——安定门附近的青年沟一带。
童年时的王菲,异常的孤僻,同时又异常的活泼。
孤僻的人更乐于独处,活泼的人却会好动多变,容易与人接近。
孤僻和活泼,原是矛盾的对立,可在王菲的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造就了她后来傲世独立的性格。
活泼或许因为她出生在夏天,或许因为她身上流着的天生的艺术家的血。
孤独却是因为她从小生活的环境。
有关孤独的记忆,常常与托儿所阳光轻拂的窗帘联系在一起。
爸爸是煤炭工程师,他的工作岗位在煤矿。
北京市自然没有煤矿,王佑林不得不常常远离家人,深入到遥远的矿山,一呆就是几个月。
妈妈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这个文工团就是为了矿山而存在的,他们必须送艺术送歌声进入矿山,深入矿井,往往是一个演出刚刚结束,行李放在家里尚没有打开,新的演出任务又来了,不得不又匆匆登车而去。
有时候,爸爸在煤矿里呆了几个月后回来,休息一段时间,却连妻子的面都无法见到,又要去另一个煤矿了。
为了工作,父母不得不把小王菲托付给邻居大妈。
王菲曾深情地回忆这段时光,“尽管大妈有七个子女,但疼我如亲生女儿。
在那对父母的印象越来越淡漠的童年时光里,我把小孩对妈妈的天生依赖和信任,转移到了大妈身上”
或许是她太小了,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妈妈,或许因为见到妈妈太难了,邻居大妈的脸远比妈妈的脸要熟悉和生动得多。
无数个夜晚,小王菲都是在邻居大妈那不太动人的儿歌中入梦的,以至于父母偶尔回来,将女儿接到家里,临到睡觉时,她会闹着要和大妈睡。
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无法长久。
大妈的女儿结婚生孩子了,因为要上班,大妈要帮女儿照顾孩子。
恰在此时,王佑林和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道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夏桂影的身上。
希望在事业上拼一拼的夏桂影,被家庭和两个孩子困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女儿送进托儿所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