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了香港(1)
小时候的王菲,和妈妈的感情很疏淡,相对而言,和爸爸的感情要好一些,但同大多数家庭中的父女情相比,仍然不是那么密切。
造成这种母女情淡的原因既在她的妈妈夏桂影,更在于当时那样一种社会大环境。
那是一个讳于谈感情、耻于谈感情的时代,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无情无欲,公而忘私的女英雄。
我们不清楚夏桂影是不是主观上往那些样板人物靠拢,却知道,作为那个时代的妇女,时代就是一部列车,只要她乘上了这辆车,就不得不追随着这辆车快速地奔跑。
感情需要时间来维系,可是,随着时代奔跑的夏桂影没有时间。
于是,王菲对于妈妈的感情,甚至不如邻居大妈更亲近。
于是,小王菲更深地陷入自我的世界里,品尝着无边的孤独。
小王菲六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
一天,爸爸极其突然地出现在上海姨妈家里,对女儿说,走,跟爸爸回家。
回家。
这两个字无数次出现在小王菲的脑子里,又无数次被泪水冲走,她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此时,听到爸爸说出这两个字,她甚至有些不肯相信,向后退了一步,以一种冷冷的眼神看着爸爸。
王佑林被女儿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他伸出双臂一把将女儿抱在怀里。
最初那一瞬间,小王菲甚至想挣脱这个陌生的男人。
她开始大哭,挥动着双手,希望姨妈来救自己。
姨妈吃惊地说,你怎么啦?你每天不是闹着要爸爸来接你回家吗?现在,爸爸来了,你怎么哭了?爸爸?他就是爸爸?小王菲并不完全理解爸爸这个词对自己的意义,可因为看到周围的小朋友常常牵着爸爸的大手,她因此有了某种感觉,爸爸一定是自己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
真的是最亲近的吗?她不太清楚。
第二天,她坐在爸爸的肩上走向上海火车站的时候,已经开始欢天喜地了。
回到家里,确实离爸爸妈妈近了,暂时地解了两年来的思念之苦。
可是,小王菲很快发现,回家后自己仍然是孤独的。
爸爸再一次回到了五七干校,妈妈一如既往地进进出出,家似乎只是他们的旅馆,而她则每天背着书包,前往北京市地坛小学读书。
成为小学生的王菲早出晚归,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同样是少之又少。
同学的父母总是接送自己的孩子,她几乎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回到家里,别的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在她家里,这项职责自然由哥哥代替了。
父母偶尔也会问起她的学业,但也就是问问而已。
几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裂变,身为知识分子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新时代给长时期受到压抑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憋着一股劲,要焕发自己的青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创造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