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1)(图)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是英德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激烈角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海战发生于1916年,英德双方舰队各出动了百艘以上的舰只,这在以往海战史中是绝无仅有的。海战前,英国以“海上霸王”自居,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英德海军相比较,英国显然占有优势,德国海面舰只处于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之下。为了突破封锁,保证海上行动自由,扭转被动局面,德军决定在海上寻找时机和英国决战。1916年5月,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谢尔上将命令希珀指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佯动,企图诱使英国海军编队出海,然后以公海舰队主力进行截击并将其歼灭。英国舰队司令杰利科得悉德国舰队即将出海的消息后,率舰队前往迎击,企图将其一举歼灭,以夺取波罗的海制海权,打破德国对俄国的海上封锁。31日2时许,德前卫舰队由希珀指挥从亚德湾出航北上,主力舰队随后跟进。当日14时许,双方前卫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遭遇。英前卫舰队向东南方向疾进,企图切断德舰退路;德前卫舰队转向回驶,企图将英舰引向德舰队主力。15时48分,双方成同向异舷机动态势开始交战。英战列巡洋舰“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被击沉,旗舰“狮”号受伤;德舰损失轻微。一小时后,德方谢尔率公海舰队主力赶到,英前卫舰队北撤,以与大舰队主力会合。谢尔在不明英舰队主力出海的情况下,率德舰队追击英前卫舰队。18时许,英前卫舰队摆脱德舰追击,与舰队主力会合。杰利科判明德舰准确位置后,命令舰队主力成单纵队向东南方向航行,以迂回向东北方向航行的德舰。在队形变换尚未完成时,英舰即同德舰交火。谢尔判明英大舰队主力投入战斗后,感到继续打下去必吃大亏,决定撤出战斗。18时36分,德舰队“同时转向”向西南方向撤退。杰利科因担心受到潜艇和鱼雷攻击,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改向南驶,企图切断德舰退路。狡猾的谢尔已察觉到这一威胁,于是,他命令德舰队再次“同时转向”,企图从英舰队尾向东突围,却冲进了英主力舰队中央,遭到对方火力猛烈攻击,数艘舰只受创。谢尔发现情况不妙,19时13分,令德舰队第三次“同时转向”,向西而后向南撤退,并以驱逐舰向英舰实施鱼雷攻击。英舰队为免遭德舰鱼雷攻击,由南改向东南航行,失去歼灭德舰的良机。由于夜幕降临,双方一阵炮击后,便各自停止了战斗。由于英舰队不惯夜战,又对德舰队方位和航向不很明白,于是命令各分舰队分散行动,堵住德军退路,等第二天重新交战。谢尔知道英军实力较强,再战于己更为不利。午夜时分,德主力开始突围,企图逃回基地。双方发生多次战斗,在照明弹、探照灯和着火船的火光下,混战在一起,双方的损失比白天还要惨重。第二天早晨,德舰队才驶出英国舰队的射程,脱身而去。英军舰队司令杰利科在夜间一直未判明德舰的位置和航向,直到5时40分才获悉德舰已逃脱,因担心遭德潜艇袭击和触雷,最终放弃追击德舰的计划而返航。至此,日德兰海战结束了。海战中,双方未组织周密侦察,情况不明,指挥不力,均未达成预期战役目的。德军射击技术和舰艇操作水平较高,“同时转向”战术运用娴熟,但舰队实力处于劣势,只得夺路而逃。英军虽握有主动权,但行动不坚决,终于失去歼敌良机。这次海战,英国和德国的舰队主力并未进行决战,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改变双方在北海的力量对比,德国未打破海上的被动局面,英国依然掌握着制海权。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约翰·杰利科将军舰队的复杂编队及所带来的指挥上的特殊问题,引起了尼米兹和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杰利科将军舰队的航行编队中,24艘战列舰分为6路纵队,有的纵队为了防备敌人潜艇,部分由驱逐舰护卫。在战列舰队形的前面是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纵队,长达20海里,在搜索敌军海面舰只。仅仅是调动这个阵式的舰只,就需要复杂的指挥和一整套信号规定。而把战列舰展开成一路纵队投入战斗,则需要准确掌握好时间和方位。一位军官讲述日德兰海战中展开队形的情况时说:“像那样调动舰只,水兵们过去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但是,像这样庞大的配有几个支援梯队的长方形队形,由于四面延伸,要变成纵队队形相当麻烦,这也是日德兰海战英舰损失巨大的一个原因。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经过众多学者的反复研究,终于为难以处理的编队问题找到了合理的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是尼米兹在海军军事学院和海军军官学院的同班同学罗斯科·C·麦克福尔海军中校,而尼米兹则是该方案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行者。麦克福尔的方案即是名噪一时的“环形编队方案”,即把担任护卫任务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围绕战列舰摆成向心的若干环形队形。这种摆法的好处在于,便于集中防空火力,并能在一个信号指挥下统一行动,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变整个队形的前进方向。实践证明,这种编队的舰只易于展开成纵队,且相对节省时间。尼米兹对此评价道:“环形队形非常机动,给我们的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