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2)
尼米兹确认了这种编队的有效性,并积极进行推广说服工作,甚至说服自己的上司。当时一些高级指挥官不喜欢让他们的战列舰在队形包围之中孤零零地行进。所幸的是,尼米兹得到了极为赏识他的罗比森将军的支持。罗比森认为,这种队形容易变化,机动性强,易于掌握。为了避免潜艇袭击,整个舰队可以迅速驶向相反的航向或向一侧机动。只要与基准舰保持一定的方位和距离,整个舰队就可以一起行动。在展开成一字战斗队形时,一艘指定的战列舰带头离开环形编队,巡洋舰和驱逐舰就能向编队的两端机动。罗比森命令尼米兹和其他部属多次进行环形编队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收获。环形编队的主要缺点是,难以保存编队位置。除了在基准舰正前方、后方或横向的舰只外,保持编队队形是一项艰巨而又花费时间的任务,不仅需要经常变换航向,而且还要经常变换航速。当时还没有雷达,在夜间无法保持环形编队的阵位。尼米兹没有气馁,他开始思考将航空母舰和舰队编在一起的问题。他用“兰利”号航空母舰在环形编队中做试验,结果很令人满意。尼米兹日后谈到:“我认为那时的战术演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航空母舰的航空兵大队以及以后派生出来的各种特混舰队的航行队形奠定了基础。”日德兰海战,让一些有识之士再次认识到准确侦察的重要性。海战中,敌对双方的舰只在高速行驶中迎头相撞。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同时躲过鱼雷的袭击,并保持同敌交火的能力,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比较准确的侦察和及时的报告能力,以及比轻巡洋舰望远镜看得更远的设备。为此,英国皇家舰队得出的结论是:发展能运载飞机的航空母舰。此观点在美国海军高层人士中引起了广泛震动和激烈争论。一些军官认为飞机只能执行侦察和测报弹着点的任务,而具有远见的军官则预感到,航空母舰将在海上作战中执行更为广泛的任务。美国海军把一艘运煤船改成小型航空母舰“兰利”号,并于1922年正式服役。航空母舰连同它的舰载飞机在海战中的作用,在1921年弗吉尼亚角附近炸沉前德国“奥斯特弗里斯兰德”号战列舰的实践中,被比利·米切尔将军的飞行员所证实了。1921年6月21日,空军准将比利·米切尔率7架双引擎轰炸机编队进行轰炸战舰的试验。轰炸目标是日德兰海战中的幸存者,德国老式无畏战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德”号。这个万吨的庞然大物被拖到弗吉尼亚角的海面上。试验时,每架轰炸机都携带大批特制的2000磅炸弹,第一枚炸弹在舰旁爆炸,接着是5枚炸弹连续爆炸,有的直接命中,有的贴近舰身爆炸,无畏式战舰先是舰首翘起,然后缓缓地倾覆沉没。据说,几个海军军官目睹此悲壮场面,不禁热泪盈眶。但是,米切尔的实验遭到多数海军军官的嘲笑,他们指出“奥斯特弗里斯兰德”号是在舰上没有“安全管制”人员、没有防空设备、缺乏戒备和停泊的情况下被击沉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战列舰已经过时了,甚至那些同这种看法有严重分歧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战列舰的防空和防水下袭击,是日德兰海战中未曾碰到的一个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尼米兹1922年在海军军事学院进修时的院长威廉·西姆斯海军少将,就是从战列舰调出来而又主张发展航空母舰的重要官员之一。西姆斯到了新港之后,继续在海军长期服役,成绩卓著,在战列舰问题上看法正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激怒了许多持错误观点的同僚。在米切尔击沉“奥斯弗里斯兰德”号之前,西姆斯在新港指挥的军事演习中,已经吸收航空母舰参加演习。他认为,航空母舰舰载飞机的攻击半径远远超过战列舰的炮火射程。在海战中两只相隔数千里,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军舰,只能用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去进行攻击和反攻击,而战列舰的防空和防水下袭击的问题却很复杂,而且难以解决。因此,他断定:战列舰已经过时,战列舰的传统任务将被航空母舰所取代。未来战争中,配备有航空母舰的舰队将以自己的飞机轰炸和飞机投放鱼雷的方式将敌舰一扫而光。海军军事学院的军官并非都同意西姆斯对军事演习的看法,有的人坚持传统观念,认为战列舰是海战皇后,是具有强大威力的无畏战舰,不能被任何新奇和外表脆弱的舰只如航空母舰所代替。尼米兹当时的看法没有留下记录,但从他后来的行动判断,他的思想是开明的,决心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1921年8月10日,美国建立了内战以来第一个航空局。航空局把根据华盛顿条约准备报废的万吨的战斗巡洋舰“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改装成航空母舰,并于1927年编入现役。尼米兹继续进行环形编队试验,并多次呼吁将“兰利”号航空母舰划归战列舰舰队,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他认为,为了防止潜艇和飞机的袭击,水面舰艇和航空母舰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保护的作用。尼米兹的建议书经罗比森签发后送到海军部。但航空局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技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这确实是当时存在的难题。在1924年,飞行员和航空母舰仍靠信鸽进行通讯联络。但尼米兹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加之罗比森将军对此施加了压力,“兰利”号终在1924年11月划归战列舰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