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明节?(1)
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由于它在一年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加上祭祖、寒食节又并入其中,清明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一)寒食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它晚于上巳节,又早于清明节。通常说汉代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后来两者就混杂了。其起源传说与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重耳曾流亡国外十几年,介子推跟随护驾,立过大功。后来重耳返国继位,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无论怎么设法让他出山都无济于事。于是重耳用放火烧山的方法,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抱木不出,被火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即在三月禁火一个月。历史上虽然确有介子推其人,但寒食并非自介子推开始,而是钻木取火的遗制。人类最初不会用火,后来才使用天然火,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发明了钻木取火。由于取火工具基本为木质,不容易保存下来,但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各种人工取火方法,包括磨竹取火、打击取火等。尽管如此,也注意保存火种,一旦火灭,还要借火。周代还有改火之举,即根据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钻木取火工具。而每次改火时,必然换取新火,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自然会事先做好许多熟食,供改火时使用,久而久之变成一种冷食风俗。唐宋之际,朝廷的尚食监还在清明节组织少年举行钻木取火比赛,皇帝亲自观赏,谁先钻出火来,即可得到皇帝的奖赏。寒食节的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最初的寒食时间为一个月,后来改为七天、三天,最后定为一天。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寒食变成清明节的一部分。历代诗人咏清明、寒食的诗不少,如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该节饮食是饧大麦粥、枣糕(子推饼)、馓子。寒食节期间,各地多有扫墓祭祖活动。当天还以面粉、枣泥制成饼,称子推饼,捏成燕子形,以柳条吊在门口,作为怀念介子推的象征。(二)祭祖寒食节后即是清明节,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这种风俗起源极其古老,可能是随着对祖先崇拜的出现而产生的,又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清明祭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祖先。汉族自古以来即有祭祖仪式,古代称合祭,又称袷祭,指在祠堂或太庙中祭祀远近祖先。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又称墓祭。有墓地就有墓祭。至今在浙江绍兴清明上坟时,必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求山神保佑双亲,然后祭左邻右墓,最后祭自己家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