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我们的电视生涯(…
自从退出电影界后,过了一两年优哉游哉的生活。旅行、学习、读书,生活忙碌而充实。琼瑶好客,家中常常宾客盈门,来宾大都年龄相仿的各方精英,聚会的最大特色是“纯喝茶纯聊天”,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冲突,推心置腹。谈你的事、谈我的事、谈大家的事、谈天下的事,可以谈的笑声震天,也可能争得面红耳赤。举凡童年往事、恋爱历练、生活糗事,甚至婚姻纠葛、事业得失都可以“公诸同好”。由于这些聚会,朋友带朋友来,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其中有一对林先生夫妇的出现,阴错阳差,使我们的人生转进另一个很大的波折,开创了另一种生涯。林先生在传播界服务,交游广阔,林太太也能言善道,是社交界的红人。他们夫妇虽然不算是我们这种聚会的常客,每次来却也会带来一片欢笑。有一天下午,林太太到我办公室,说她接下了中国电视公司的连续剧制作案件,希望我推荐一部小说作为素材,最好还带编剧人选。我当然乐观其成。当时有位年轻的作家李晓萍,深具潜力,她的第一部小说《牵情》,很有戏剧张力,作者又很愿意尝试亲自改编剧本。一切似乎得十分顺遂。前五集剧本完稿,中视审定后认为作者是一位可造之才,但是还是有些意见要修正。林先生夫妇说他们实在一点实务经验也没有,无论如何拜托我去中视沟通一下,并且一再说:“平大哥,这个案子就算我们合作,你负责制片,其他的麻烦事有我们担当。”本来是帮朋友忙,一下子变成了合伙人!琼瑶坚决反对,好不容易脱离苦海,何必又陷一个泥塘。何况,我们对电视剧根本没有任何经验。在这对夫妇一再肯托下,盛情难却,我勉为其难接下重担。我向琼瑶保证,只此一回,下不为例,并且决不拖她下水,由我担当一切后果。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十分意外地闯进了陌生的电视圈。就这样,我吃尽了苦头,发现电视比电影更复杂,一开始就起步维艰。在我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时候,不得不违反了当初的诺言,要求琼瑶“营救”。她在万般不愿,却又不忍的情况下,终于“慷慨赴难”。当时我们决定《牵情》完成,就与电视剧斩断情丝,但万万没有想到,一踏进这个圈子就脱身不得,一晃就是十多年。的确,这是可以驰骋的疆场,大可开拓的新土地,我们也携手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出一片锦绣,创造出一些难能可贵的“纪录”。但,这也是一个杀戮战场,种种经历,非但惊天动地,并且曲折离奇,比电视剧的故事,更加精采。甚至,遭受到很大的陷害,惨烈的折磨,是我们生涯中最大的磨练。无可讳言的,电视带给我们不少成就感,带来掌声,带来欢乐,但我们也付出了许许多多痛苦的代价。起步维艰,恶梦连连话还得说回头,回到《牵情》。我首次以制作人的身分,踏进电视公司,企划部主管指派一位企划部的“专家”,和我商讨剧本问题。这位个子不高,年纪轻轻的“专家”说,她还没有看过剧本,请我在旁边坐坐,她马上就可以看完。眼看她戴起宽边眼镜,把厚厚的五集剧本放在眼前,开始一页一页阅读,不,以每页五秒左右的时间“翻阅”。果然是“专家”,一目十行?!果然,不到十分钟,她就翻完了五集剧本,很权威地说:“故事不错,编剧有潜力,但是真正拍起来长度不够,每集至少缺二十分钟的戏!”我惊讶得嘡目结舌,问她怎么可以用那么快的速度读完,并找出结论,她说:“经验嘛!”佩服,果然是不同凡响。接着她很权威地说:“剧本虽然写得不坏,但如果从另一角度切入,可能更好!”意思是剧本要重写。于是,李晓萍根据她的指示,日夜赶工,重写了五集剧本,结论是“没有原来的好!”离开上档只有一个月了,剧本居然一本也没有。“专家”大发慈悲,由她组成了一个编剧小组,由我提供了场地,供应饮食茶水,让他们可以安静地集体创作。三个星期过去了,“专家”给了我一份分集故事大纲。剧本呢?“专家”说:“根据分集大纲去编就好了!”我气得几乎吐血,立刻向中视请辞,但中视主管全力挽留,“还有一个礼拜呢,怎么会来不及,档期已排定,无法更改,你一定要想办法!”导演是我们电影的老伙伴刘立立,我们称呼她“刘姐”。工作人员也是老班底,在大家拼死拼活,不眠不休下,赶出第一集,如期上档。我记得那天是星期五,琼瑶陪我观看电视上播出的第一集。我一面看,一面冒冷汗。戏当然不好,最糟糕的是:星期一要播的戏,非但还没有拍,连剧本都没有!我对琼瑶说:“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你不救我谁救?”接下来的日子,可说是暗无天日,惨不忍睹。琼瑶每写完一张稿子,我马上“刻钢版”(那时候没有影印机,要用钢制的笔刻在油纸上,再用滚筒机油印。)每天清晨五点左右,我亲自开车把油印好的剧本送去中视,刘姐六点早班开拍,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彻夜不眠,最多轮流在躺椅上打个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