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和哈耶克一起跳舞

胡洪侠:和哈耶克一起跳舞

听说伦敦新近开了一家“伦敦评论书店”。开店的人明知新书旧籍市道不振,查令十字路众书商正惨淡经营,偏偏知难而上,“顶风”卖书。书也卖得奇:不强调卖什么,而是强调不卖什么。店主人选了几类自己看好的书,品种求全,品相求好,其余种种,一概弃之不顾。名称中的“评论”二字倒也容易解释: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本身就是观点,是立场,是评论。

说来这也算不上什么独特,“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当今日益细化的市场需求,靠一家店“包打天下”的时代早就无影无踪了。不独卖书,似乎所有面向市场摸爬滚打的机构都难逃此“定律”的约束。即使是办一个专刊,就说办“文化广场”吧,也一样。

“文化广场”复刊已十几期,与读者和市场和时尚的磨合期未过,风格的探求之路尚远。现在急需考虑的,或许不是该登载什么,而是不该登载什么。许多读者对我们每期的“封面专题”感兴趣,我因此知道,舍弃那些互相吹捧的书评是对的,和“市场热点”的炒作战场保持距离是对的,退回又长又空的文章是对的,冷眼面对不知天高地厚脸薄为何物的所谓“名人”是对的,拒绝一味感动感伤感悟感慨感怀感性的“软性文章”也是对的。有了这些“拒绝”,版面才会有足够空间去做有价值的专题,许多我们不该忘记的人,不该忽视的书,不该遗失的话题,才有力量在我们的视野中清晰重现。

我喜欢把一个专刊比作一个舞场。灯光暗下,音乐响起,你见舞伴就跳,谁的舞也伴,什么曲子也逼着自己翩翩复翩翩,如此你兴许赢得“模范舞伴”美誉,可是你的舞姿难以美妙,你的舞伴未必惬怀。要想酣畅地跳一曲,你就不能想着给所有人伴舞;合适的舞伴,钟情的舞曲,领舞的姿态,才是关键。

当然,自己的舞跳得好是“重中之重”,可是真要跳得好又难上加难。

说“难”,往往很难说,因多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缘故。说说容易的事。本期“哈耶克专题”,是做起来很舒服的那一类,也就是有些容易,原因是有了网络。先是在虚拟的论坛上知道新出了《哈耶克传》,然后就去现实的书城里买回这本书。看了书,就想找评论,于是重回网络“打捞”译者秋风(这算是俗话中“打秋风”的网络版)。秋风不仅答应写了,还约了薛兆丰一同出场。编辑再去找“丰兄”逼稿。编辑再杀回到“哈耶克专题”网站搜罗背景资料。几番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出出进进,一个颇有分量的专题就成型了(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传统媒体中人如继续故做镇静,视而不见,那可真当得起一个“傻”字。为了表示我们不傻,“文化广场”前几天开始和一著名网络社区合作,展开虚实之间的互动之旅)。如果你原来不是特别熟悉哈耶克其人其书,读读这个专题也就略识进出哈耶克思想王国的门径了。许多闯江湖的“学人”现在喜欢把哈耶克挂在嘴边上,这个专题因此又有了“剩余阅读价值”:能帮你不轻易上他们的当。

哈耶克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深信“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而自己的观念要想取胜,就得广为人知。他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英国最为人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通往奴役之路》恰好就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旋律”谱写出来了。他也知道他的“舞伴”是敏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所以他精心选择书名的措辞,甚至在两个近义词之间做发音上的推敲。他特别讲究文字风格,一遍一遍地朗读,反复修改。结果,书在英国一出,立刻轰动,首版2000本几天内销售一空。他希望他的书能占领美国“舞台”,写作期间就开始联系大西洋那边的出版社,一番峰回路转的曲折之后,此书在美国大受追捧,供不应求,“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伟大同时也是销量最广的非虚构类著作之一”。

哈耶克思想“舞技”高超,“编舞伴舞领舞”水平同样大有可观,够我们学一辈子的了。克林顿夫人希拉里也是善舞之人,这几天她的回忆录正全球热卖。听说出版商开机就印一百万,美国首发日就卖出了二十多万册。希拉里的版税更高达八百万美元,当真是乖乖不得了,哈耶克比她可就逊色多了。可是,“文化广场”的读者该是喜欢“用观念战胜观念”胜过喜欢“我真想掐死克林顿”,所以这期专题的“舞伴”,我们选哈耶克,不选希拉里。

2003年06月14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哈耶克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耶克传
上一章下一章

胡洪侠:和哈耶克一起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