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1)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你是否具备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之后,发现这1500名曾经天资聪颖的人中,有的成为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流落街头。对这两类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其中以“情商”最为主要。那些成就巨大的人大都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在面对困境时通常能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有些智力平常,但也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也同样能取得惊人成就。心理学家在调查分析后指出,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左右,而其性格、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则要占80%左右。并由此推出了一个所谓的“成就方程式”——20%IQ(智商)+80%EQ(情商)=100%成功。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对情商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格尔曼还通过实验证明,在情商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是较为关键的,而高情商的人也就意味着他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摘自(台湾《金鸿快乐网》)我记得小时侯很喜欢的一部片子是《神笔马良》,因为爸爸也喜欢看。开始我自己还不太懂得它的意思,后来,爸爸的“注释”给我的印象比片子本身还深刻。那时家里并不富裕,“人穷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本领。”爸爸说,“瞧,马良的画画得多好!”长大以后,当我看到家境殷实的同学,羡慕她们可以随心所欲花钱的时候,就常常想到爸爸的话,然后对自己说:嗨!那有什么了不起,以后我也可以去赚钱,我可以胜任很多种工作。况且,我还在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呢。我深信,作为家长,跟孩子的互动分享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美国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和鼓励孩子对自己及社会负责。中国家长却从小就百般呵护和溺爱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随时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下,生怕孩子一旦飞走不安全。囡囡是一个3岁的女孩,在3岁之前,妈妈就发现她不太合群,小区的宝宝们在玩,囡囡常视而不见,不象别的小孩一样看见同类就飞奔过去。囡囡总是和自己玩,而且只说一些电视上的广告词,不太和父母说话。妈妈去问别的父母,他们告诉她:这是“贵人语迟,孩子害羞,长大就好了。”可是等囡囡长大后却越来越严重了,她更加不爱说话,常常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时不时地吐出一连串谁也听不懂的话。等囡囡妈带她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她:“孩子可能是孤独症”,囡囡妈这下子傻了。杰克的母亲也在面对同样的困扰,因为儿子太不给她找“麻烦”了。虽然她对此作过很多努力,比如尽量抽出时间陪他去一些公共场所,尽量跟更多的人交流,鼓励他,但是杰克的情况还是不令人乐观。于是母亲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案例分析:孩子的创造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我以前教书的学校有个附设幼稚园,我常带学生去观察。幼稚园中有个沙坑,内有一些玩具,如小铲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欢把沙装在漏斗中再装到瓶子里。幼稚园各种国籍的孩子都有,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外国的小孩子用小铲子把沙装在漏斗中,因漏斗会漏,沙装不满,小孩子便把手指头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当沙装满时便把它移到瓶子旁边,把手指放开,将沙漏放进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会很快,从手指拿开到对准瓶口,沙便漏得差不多了,这时孩子会锲而不舍,一点一点积累,手指移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突然之间,孩子开窍了,他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就满了,这时孩子会发出胜利的笑声,高兴地回头看妈妈,妈妈会拍手以示鼓励。中国的母亲便不一样了,当孩子拿起漏斗,沙从底部流失时,中国的妈妈便立刻蹲下去说:“来,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从这里灌下去。”中国孩子虽然比外国孩子早学会用漏斗,但他却很快地便不玩漏斗了,而是爬出沙坑要妈妈抱。在这里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们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我们忘记了“走冤枉路”其实也是学习的方式之一,有些发现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后才会出现的,而且自己辛苦后的成果特别甜美,它带给孩子“知”的喜悦,这个喜悦会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扫而空。反观我们的父母,剥夺孩子从失败中求经验的机会,也剥夺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别人告诉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做出来的解答有意义,所以孩子很快就没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