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泉:在记忆中寻找
孔泉春日融融的下午,在办公室接到颜永平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他现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任职,正在筹划编辑出版一本有关中国留法学人20年的书,希望我能撰稿谈谈当年在法国进修的经历或感受。永平先生是我初抵巴黎后接触的第一位使馆教育官员,关照甚多;我们后来同在驻法国使馆供职,谊笃情重。因此于公于私,都没有任何理由婉辞他的要求……放下电话,望着窗外玉兰树在盎然春意中展现着饱满坚实的花蕾,任由思绪从眼前堆积的文件上欢快地跳跃逃逸……1983年5月,法国总统密特朗访问中国。当时我刚刚结束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任职,回到外交部西欧司工作。首次参加接待国宾团,我的任务与事先想像相距甚远,既没有准备政治文件,更没有参加政治会谈,而是被任命为“车辆总调度”-掌管着50辆车,负责向随密特朗总统访华的高级随行人员的各场活动提供车辆。这些随行人员,或是密特朗本人的多年挚友,或是法国各界名流,每人都觉得与总统交情不浅,每人都认为中方应该全力满足他们种种要求。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要体现在他们能否随时拥有一辆挂有国宾车队牌照的专车。就在我常常同时拿着两个电话,声嘶力竭地协调安排有限车辆、试图让所有人满意时,密特朗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提出,为体现两国友好关系,法国政府决定在培养法国高级公职人员的学校-国家行政学院,首次为中国提供一个奖学金名额。尽管总统代表团对我这个“总调度”很满意并以总统徽章相赠为念,但我万万不会想到我将是这个第一人。20年前,对法国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行政学院,听说过它在国家机构中的作用,感受到它的显赫,但对学院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所知甚少。正因如此,时任西欧司副司长的韦东和干部司负责人在与我谈话时,特别提出要求我抓紧学习时间,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全面深入了解学院的有关情况并就日后是否继续派人进修提出看法和建议。1984年9月,我同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名外国同学一起,正式开始了在法国行政学院的进修学习。在学院进修学习的方方面面,有的感觉很新鲜,有的也是似曾相识,总体评价是积极的。此后每年都有中国政府不同部委派出的公务员前往国家行政学院,去探索和发掘,去丰富知识、开扩眼界。转眼20年过去了,毕业于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中国校友恐怕已近百,而历年越洋过海到巴黎接受学院举办的短期培训的中央和地方公务员也逾千了。更有意思的是,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在北京西郊还有了一个远房亲戚-中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然而然,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推崇的案例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法也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悉,并进入了我们国家各领域、各层次的培训理念。若以1945年建校算起,明年将是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花甲之年。60年光阴,漫长而短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一直在追求变化:校舍在变,招考在变,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也在变。法国人未必知道我们的“与时俱进”,但追求创新、迎合社会需求始终是立校之本,这恐怕就是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能够成为法国公务员体系中常青树的根本原因。当年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毕业后,从斑谰印象中撷取若干枝叶,凑成一文,题为“塔中十五月”。永平先生愿将此文收录在纪念集中,故奉命删减“瘦身”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