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留法学习二三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陈竺)在法国5年留学期间,曾经结识、经历过不少人和事,有几件事虽不大,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与爱人陈赛娟都在法国最大的血液学中心,巴黎第七大学附属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学习。这个拥有700名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的研究所,是由国际著名血液学家贝尔纳教授创办的,荟萃了一批法国医学科学的精华,其中有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塞教授。我第一次见到他,还是在陪同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时。他身材高大,满头银发,虽年近古稀,但思维十分敏捷,又非常平易近人,我深切感到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是活生生的人。以后我转入由他创办的免疫遗传学实验室从事T细胞受体基因的工作,曾有两次机会向他汇报工作。使我极其惊讶的是,在我这样一个学术界的无名小卒之前,道塞教授取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我的汇报,不时还说:“请讲慢一些。这个问题我不太熟悉,您能否给我重复一遍?”我简直是不知所措了,一位知名的学者,竟然是如此的谦虚!但是,当汇报结束时,道塞教授显然已弄清了我们的结果和想法,客气地向我们提出了数个问题,这些问题充满了智慧,不仅总结了我们的工作。而且点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令我敬佩不已。以后我还听说,道塞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戴高乐将军领导的反法西斯军队。伟大的科学家又是真诚的爱国者。我们在巴黎时居住于国际大学城。每天要乘坐地铁穿越大半个巴黎上下班。地铁里虽然经常很拥挤。但人们都很安静,不少人翻阅书报或做文字游戏,一般不太说话。一天晚上10点下班后在车厢里,我和爱人正小声谈着实验,对面座位上一位戴着眼镜、棕色头发的法国小姐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吗?”我们一时竟无言以答,因为一位标准欧洲人外貌的小姐使用的是标准的中国普通话,还略带京味。数秒钟的沉默后,我说:“您的中文说得太棒了。”她没有中国人特有的“谦虚”,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她是一个东方语言研究所学的中文,没有去过一天中国,但她向往着这一天。她喜欢中文,因为这是一门美丽的语言,背后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我们现在是落后了。”我不无感慨地说。“不不不,这只是暂时的,以你们伟大的文明,你们很快可以立于世界前列的。”地铁行驶速度很快,这场以中文进行的“国际级”交谈的参加者们互相道别时,却还未来得及通报各自的尊姓大名。在国外紧张的拼博中,留学生之间的偶然小聚常常带来莫大的乐趣。我们研究所里曾有北京、吉林、台湾、苏州、上海等地的中国留学生。一次,吉林大嫂包饺子,其他各位欣然应邀前往。台湾来的陈博士,祖籍山东,普通话的质量显然超过几位大陆南方同胞,吃饱饺子后,陈博士要一碗饺子汤喝,顺口说了一句:“原汤化原食嘛”,几位南方同胞一时还听不懂。我心里不由得想:中国人怎么是如此相似,海峡两岸相隔数十年,思维方式还那么接近,连家乡话都是那么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