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曾外婆与曾外公(五)
外公与曾外公父子合影
·孝顺的外公外公与舅书(引自《**致亲友书信》):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哦十愈**,疡(疬)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3月12日动身,14日到上海,因事勾留20天,4月6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抒廑念。(1919年4月28日)外公与舅书这两封信都是外公写给他的七舅和八舅的,手书的一封信写于1918年8月。原来,曾外婆生病时,曾外公忙于粮食生意,无暇照顾妻子,将她交由唐家坨娘家兄弟照看。手书的信倒数第二行的“润连”即我的泽民外公,字润莲。在曾外公的培养下,他已是家里务农理财的得力帮手了。然而,操劳一生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春天留下那张合影,秋天就传来了噩耗。外公与泽覃外公连夜奔回韶山,见到的是灵柩,听到的是泽民外公转述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呼唤。外公挥泪写下两幅灵联和一篇祭母文。这篇全长384字的四言诗,是外公已发表韵文作品中最长的一首。灵联一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灵联二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外公祭母文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外公的手稿,那是要在曾外婆灵前焚化的;正文左侧下方有外公的表哥文运昌的注解:“民国八年八月十五日,他在灵位前执笔酌定,我代录正的。现在我家”。此件一直被他藏在墙中保存到建国初期并得以公开发表。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辞文真挚恳切,表达了外公对母亲无尽的爱。读到这动人的词句,我深切感到了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伟大的情怀。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对儿子有如此大的影响,也只有极少数的儿子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字来感谢自己的母亲。外公成功的背后,确实有着曾外婆的影子。我试着把祭母文按意思分成了五段,其中特别触动我的是第三段——“恨偏所在,三纲之末”,这应该指的就是“夫为妻纲”吧。现在不是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做出奉献的女人”吗?那么,百余年前,湖南湘潭韶山一位成功的农民兼商人背后,不就是奉献了32年的毛文氏吗?何况,她还成功地培养出三个如此不凡的儿子。为此,她忍受了多少次“有志未伸,有求不获”,如果不是和她最贴心的大儿子写出这篇祭母文,又有几人想到这些呢?曾外婆的死因是“瘰疬”。这两个古怪的字眼是什么意思?我查到:瘰疬即淋巴腺结核。古医书对此指出:“受病之源,虽不外痰湿风热气毒结聚所致,然未有不兼恚怒忿郁,谋虑不逐而成者也”……话说回来,“瘰”不就是“病字头”加“累”嘛!还有这句:“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外公26岁那年母亲去世,还没娶妻生子;小叔外公才14岁,还是需要母亲呵护的时候,可谓幼年丧母,人生一大不幸。从此,外公铭记母亲的嘱托,担起长兄为父的责任,把两个弟弟带上革命道路,使之各自成为独当一面的杰出领导人。他可以告慰曾外婆了。至于下句:“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我想知情人都明白,这简直就是外公后来几十年中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的写照了。也许,这就是外公对自己母亲最好的纪念吧。在外公自编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有一封他给老同学的信这样写道(《**交往录》30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惊悉兄的母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1920年)也许为了抚慰老人晚年丧妻的痛苦,也许更是为了避免再遭“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把母亲安葬仅一个月后,外公就把父亲接到长沙奉养了一段时间。泽覃外公当时在长沙上小学。于是留下了上面这张惟一的父子合影。外公与曾外公父子合影坐在外公旁边的是堂伯父毛福生,他是国子监监生,恐怕是韶山毛家族人中“学位”最高的。特别的是,他虽然不是外公的老师,但其弟、其子都教过外公私塾,而且可谓良师益友,二人都是外公念念不忘的乡亲父老。这个时候的父子关系,恐怕是外公有生以来最好的。曾外公已经看出:虽然外公没听他的话,一步步从米店学徒做到老板,但现在总归成了有用之材。这些年对他学业的支持没有白费,作父亲的可以放心了。就在这张合影照完不久,转过年的一月份,曾外公就因伤寒病去世了,时年五十岁。只有泽民外公为他送终。这次我回乡才听说,粗通文墨的曾外公生前自撰这样一副灵联(《**生活档案》上卷21页,**党史出版社,1999年):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老人此时的心境让人一目了然,不由使我开始理解他了。现在回头再看这两张珍贵的照片,我突然想到:为什么第二张照片没有泽民外公呢?一春一秋,只差了半年时间啊。也许,是因为曾外婆去世后,家里伙计一下少了照应,需要他去料理?或者,是因为发妻生下了孩子,当爸爸的赶去看望?可能都不是,也可能都是。不过我又有一个想法:恐怕还是母亲的号召力更大些吧?外公哥仨可都是“母党”啊!今天仔细想来,曾外公对外公的成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在各方面的严格要求成就了儿子从小就熟悉中国农村,熟知农业劳动,深知中国农民。这一点使我外公在以农村革命为主要特点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得以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曾外公要求外公勤俭节约,艰苦的农村生活铸就了外公一生清廉简朴的生活信条。无论斗争岁月何等艰险,无论生活条件何等恶劣,外公从未被吓倒,而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在父亲与长子之间的高压与反抗的较量中,外公从小形成了坚强的意志。这一点,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显得非常突出。因此,我可以理解,虽然外公从小是对父亲的反对派,常常与父亲对立。但当他离家读书,特别是在长沙完成学业后,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并且开始非常用心照顾老人。也许那时外公已经认识到:父亲虽然暴躁,但还是出于爱儿心切,像人们常说的“恨铁不成钢”。可以说:外公的精神品格中,已经融入了曾外公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