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曾外婆与曾外公(四)
我的曾外公毛顺生
·我的曾外公毛顺生,1870年生,谱名毛贻昌,是韶山毛氏“贻”字辈中最长者,人称“顺生大阿公”。与他终生未出韶山冲一步的祖父和父亲不同,读过两年私塾再加上精明能干,贫苦的毛家在他手中发家致富。在儿子的坚持和亲友的劝说下,他一直资助**求学上进。1920年五十岁时因伤寒病去世。有子女七人,长成者为**、毛泽民、毛泽覃。另外曾收养族弟之女菊妹子,即毛泽建。我的曾外公毛顺生大家可能都知道,我的外公小时候经常和曾外公发生冲突。至于原因,父亲的脾气暴躁,儿子的顽皮倔强;父亲对儿子劳动,生活,学业的严格要求;还有施舍与反施舍的义利之争,都是冲突的导火索。外公在曾外婆的影响下,看不得穷人受苦,总要尽力救济。他在私塾的小同学黑皮伢子因家贫吃不起午饭,外公就把自己那份匀给他,最后甚至自己干脆不吃,回家再跑到厨房狼吞虎咽。曾外婆发觉后问明原因,此后就给外公带双份午饭去上学,两全其美。几年后,外公又一次把自己上学的口粮——两担白米送给因家贫而乞讨被丈夫责骂的同村大婶。曾外婆便又给儿子装上新米,叮咛他赶快挑走,别让父亲看见。曾外公对儿子越来越强的逆反行为颇为头疼。外公快13岁时,一次父子在客人面前发生争执,父亲骂他懒而无用。外公当场离家而去,父母在后追赶。外公走到池塘边回头对父亲说:你再走近一点,我便跳下去!双方僵持不下——父亲要儿子赔礼并且磕头,儿子则坚持父亲首先答应不再打自己。这时,母亲急得按住儿子恳求:让你跪,你就跪吧。外公终于屈一膝下跪,同时声明:跪下的一条腿是为母亲的,不是为父亲的。本来是不想跪的,那站着的一条腿才代表自己。我想,从此他明白了造反——谈判——妥协三者的关系。熟读经书的外公被责骂不孝时引用“父慈子孝”的古训:你慈我就孝。父亲呵斥他小小年纪就懒惰,他答道:你的年纪有我的两倍还多,当然应该做两倍还多的工作。等我将来到了你的年纪,肯定比现在你做得还多,等等……在这点上,母子虽有联合,也有分歧——曾外婆会劝外公说:即使你爹不慈,你也不应该不孝嘛。你去和他顶撞,做妈的心里不高兴,连佛爷菩萨也会不喜欢的。他的爆竹子脾气你是晓得的。其实,他常常当面骂你,背后又夸你……我的曾外婆就是这样一位调和家庭矛盾的“和平天使”(外公语)。外公在家里组织了一条“联合战线”,最重要的盟友当然是曾外婆。此外,他还尽力工作,小心记账,让曾外公抓不到把柄。此后,父子冲突是少多了,但分歧仍然存在。我觉得,这还是两代人的人生目标不同所导致的。曾外公读过两年私塾,知道文化的可贵。更重要的是:在一场柴山官司中,对方因引经据典而胜,自己因读书太少而败。所以,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熟读经书的人才,让毛家不受欺负;一个农商兼通的帮手,将来继承父业。他已经计划好,将来把儿子送到湘潭城里一家与他有关系的米店当学徒。然而,一本名为《盛世危言》的书却改变了这一切。它使外公萌生了一定要去山外世界看看的念头。1910年,他要去邻县的湘乡东山小学读书,那是一所不教四书五经的新式学堂。他当然知道父亲的态度,所以搬来了一切自己能搬来的,可以说服他的亲戚和师长。外公的表哥王季范说的“不读书就没有用”大概打动了曾外公的心思,他开始松动了。接下来,外公的八舅愿意负担学费,他的儿子愿意陪同外公上学。此时,曾外公开始用商人的现实思维正式考虑儿子的要求了,他说:泽东是湘潭人,到湘乡读书只怕有界线。外公的老师一锤定音:现在中国人到外国留学的都很多,何况只到湘乡呢?这样,事情终于成了,外公又一次胜利了。出门那天,父亲、母亲和弟弟们一直目送他很远、很远。那年,外公16岁。这是他第一次出门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出门之前,外公悄悄留下了言志诗:他改写了自己读到的一首著名日本汉诗(“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立功名死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是处有青山。”),把它夹在自己每日必记、父亲每日必看的账本中。曾外公果然看到了此诗,后来又向外公的表哥文运昌讲起过,这首“赠父诗”才为人所知。后来,他又有了去省会长沙读书的机会,曾外公照例反对。但是,在外公的母亲、舅舅及表哥、老师等的大力支持下,曾外公终于同意资助儿子。外公得以最终完成学业,从而奠定了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人物的起点。5年后的1918年,外公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此时,他最敬爱的母亲已身染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