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路风景(3)

第一章:心路风景(3)

父亲的本意,是要把**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富裕的农民或精明的粮商。于是,在**17岁那年,父亲决定送他去湘潭的米店学徒。或许是意识到已经身处人生的岔路口,**动用了各种方式,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答应他外出求学。历史不会求证于假设,但历史常常可以去假设。如果没有在人生岔路口的这一坚定选择,以后的惊天动地和千古传奇,也许绝不可能。由于**从小就不爱钱,在芸芸众生中,他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他也可能会去做别的,但大概不会是后来的政治家**,也不会是后来的诗人**。这一人生转折的意义,在**走出韶山的那一刻,便露了端倪。他在不经意间向传统的农民生活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1910年,外出求学的**,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离开韶山冲的**,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前行的**,终于走出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他先是一名学生。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他成为了一个革命家、宣传家。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他成为了一个开创新路的政治家。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他成为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屡屡打破敌人的“围剿”,在远行的红军将士们濒临绝境的时候,他拨正航向,硬是让历史拐了一个大弯。他还成为了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富有创见的思想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这期间,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刊媒体上面,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通电和文件当中,甚至也出现在反对他和他的事业的敌人的通缉令上。**成了这样一个人:革命者说他是领袖,敌人说他是“匪首”,同情革命事业的朋友也会开玩笑说他是揭竿而起的“山大王”。但没有人说他是诗人。直到1937年,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长期在山沟里,在马背上转战的“匪首”**,竟然还会写诗。人们更惊讶的是,把多种角色集于一身,才是**最为显著的诗人本色,才成就了**这样一个最高意义上的创造性诗人。正是**那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就是他,一个叫艾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1936年7月,为了探寻被国民党政府渲染为乌合之众的造反者们得以生存的秘密,23岁的斯诺来到了中国**和红军领导的陕北保安。他是第一个深入苏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面对外国记者,**也曾犹豫、绕弯甚至回避对自己的介绍。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对自己介绍一番,因为他意识到,可以通过斯诺这条渠道,放出一只悬挂中国**和红军的“理想”的气球,以改变世人的印象。在昏暗的马灯下,斯诺和**陆续谈了十几个晚上。一向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向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开了心扉,谈了中国**的理想,谈了自己的经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心路风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