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风骚行(1)
1972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随后,他又指着一套六卷本的《楚辞集注》说:“这套书是送给田中首相的礼物。”这次见面给田中角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慨地对自己的秘书说:“**的确是一位圣人,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和导师。”当我们仰望一棵参天树,可曾注视过它的土壤?当我们掬起一捧长江水,可曾想到过它的源头?没有肥沃的诗歌土壤,产生不了伟大的诗人和史诗般的华章。卓越诗人的横空出世,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文化滋养。**,一生都在梳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长河,在那里披沙拣金。你看他: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沿着悠长的风骚故道溯流而上—煌煌楚骚汉赋,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咚咚大宋声韵,猎猎金元缕曲—奔来眼底。大风歌,黄莺儿;边塞曲,杨柳风—交响合唱。《诗经》以下,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延伸路上的山峦奇峰,曲径直道,**都以极大的兴趣登觅寻视。他经常索要的古代诗集,数不胜数。有人作过统计,**亲笔圈画过的古代诗词,涉及400多位古代诗人,当在1200首以上。其中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窗前明月的故乡情,独上西楼的长相思,草长莺飞的江南梦,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斗霜傲雪的一剪梅。它们或刻写历史,或鞭笞黑暗,或思索人生,或憧憬光明。**读古典诗词的范围不仅广泛,也极其专精。比如,1957年12月,他提出要把历代名家注解的《楚辞》以及有关屈原的著作都尽量收集给他。工作人员只好请当时的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开列了一个目录,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才把古今有价值的各种《楚辞》版本和有关著作搜集了50多种送给**。在那段时间里,**比较集中地阅读了这批书。1974年8月25日,重病缠身的**,写下了“唐宋名家词选”这个书名,告诉工作人员,他要看这本书。另有一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元曲选》,**也不知读了多少遍。1975年夏天,他的眼睛患白内障,已经不能看书了,又请人帮助他读书—实际上是“听书”。“听书”过程中,**感到,当时的中国,实在缺少古典诗词歌赋的好选本,便对帮他读书的工作人员说:咱们搞一部吧,选它500首诗,500首词,300首曲,30篇赋……1976年2月12日,他还亲笔给一位大学教授复信,谈论如何理解李商隐的诗,他说:“李义山的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不仅读诗、品诗,还以其独特的毛体书法,写下了一首首他喜欢的作品。中央档案馆1993年编辑的十卷本《**手书选集》,有两卷是他书写的古典诗词,涉及90多位诗人,共有230多首诗词歌赋。早在20世纪40年代,**构想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的时候,便以政治家的胸怀昭示人们:“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一生钟情古典诗词,孜孜不倦地躬行着他的这一主张。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流,是通向**心田的精神长河。正是这精神长河,流经新的时代,在20世纪大变革的土壤上,浇灌出现代中国革命的史诗奇葩。1945年,**在重庆,曾给现代诗人徐迟写下三个字—“诗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