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人云亦云无聊,自说自话可耻(1)(图)
人云亦云固然无聊,自说自话同样可耻——王越访谈记者:王越你好,作为当年新概念一族的代表人物,你觉得这“新概念”三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一些相关的经历给大家听呢?王越:每次记者来做访谈或是采访好像都是从这儿开始的。我倒没过河拆桥的毛病,就是觉得有点磨叨了,建议下次本着“新概念”宗旨,把这些作为背景资料绕过去。呵呵。还是再说一些吧。生命是个时刻充满意外的历程。谁都不知道有什么人、什么际遇在前面等着,就像“新概念”之于我。我越来越感觉到人与世界与万物之间都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存在,那种我们平常称之为“缘分”的东西。第一眼看到,就知道它是属于你的。至少与它的瓜葛不可能完全开解。“缘分”这种东西很难用科学道理来一是一二是二地解释。我在知道有“新概念”这码事之前写下了我的参赛文章《高三与我的交易》。那时我的高三生活才刚刚开始。一直到我凭那篇文章进入了复赛并最终夺取了一等奖的时候我都没想通,自己怎么会突发奇想地以那样一种方式,在没人督促和催逼的情况下,写下一篇发乎情而勉强止乎理差不多是纯粹发牢骚的文字。而且看到“新概念”的启事是在一张过期了好几天的《中国青年报》上,比豆腐干大点的那么一块。我鬼使神差地寄去了那篇歪打正着的文章,顺利进入复赛。跟老爸到上海的第一个晚上天突然飘起了雪,浪漫没觉得,就是穿得少了,特冷。都不知道老天想营造什么悲壮气氛,上海有多少年没下过雪了?第二天下午我空着肚子吃了两片“百服咛”,昏昏欲睡走进考场,写那个著名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整件事的**是我在青松城那间大会议室里,差不多是最后一排,听到自己的名字在获得一等奖的人中,并且接着得到保送资格,从理科重点班一步登天进入南开中文系。思前想后,我也说不出“新概念”是怎么跟我发生了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并最终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的,所以我只能用这个很俗的“缘分”来解释我和“新概念”的关系,也因为这样我更加体会到生命的神秘性。“新概念”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这句话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实际上我心里也确实是这么想的。离我参赛已经有五年时间过去,我在文字铺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渐渐地已经无法唤起当初沉浸在理科工整严谨的气氛中,自己曾经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就好像“新概念”之前所有读书、写作的铺垫都是为了胸有成竹地等待那个转折的发生,好像我早就知道它必定会发生。这件事让我感觉太古怪了,如果说每个人都不过是井底之蛙,我竟然在众多蛙兄蛙弟中很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头顶上的井口是大的,偏偏我的运气实在好得不像话,分到了第一年那四千多分之七杯羹的七分之一,对不起大家,好多人因此被饿着了。记者:你这样轻描淡写你的新概念获奖经历,的确要被那些“饿着”的人狠批啦。但是最终能得奖的人,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靠的是对文学的领悟和把握,能不能介绍一点文学上的经验给大家啊?王越:呃……文学(看天),呃……(看地)。呵呵。照理说在大学中文系里生活了四年,图书馆里一大通耳濡目染,自己兴起的时候也浪费过不少笔墨纸张,时不时还在像《萌芽》这样的纯文学杂志上露露脸以免被大家遗忘,现在甚至摆出了一副做学问的架势把自己往高级知识分子里提升,提起文学我应该侃侃而谈,一说三天都不带打嗝的才是。可我现在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也许,也许是因为我正在成长中吧。参照系总在改变,对其中事物的认识就难免有些虚,而文学相对我们这么年轻的人来说显然站得太高,让我们几乎不可能很快看穿它的本质。有很多文学作品,以前热爱过的现在腻了,有些曾由于种种原因浅尝辄止的如今疯狂迷恋,有些在某个时间段被奉为圣经的到后来被嗤之以鼻,当然还有以前就不喜欢的,现在仍然不喜欢,都可以理解。不过根据事物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进步应该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