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一位初三的学生给“知心姐姐”
写来一封信,信中说: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
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
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
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
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
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
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
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
我,“代替”
我,而是像航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正困扰着孩子们。
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举行“奔向新世纪”
象征性长跑,跟着跑的、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
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别跑,慢慢走好”
“吃得消吗?吃不消趁早退出来”
“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
从小学生队伍中,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
“烦不烦!
都被人家笑死了”
下来他们对记者说:“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
“受不了”
的爱天天在发生。
一次,我们带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
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
夏令营。
一位记者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想为儿子搓澡。
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
记者儿子大声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
记者妈妈很纳闷,在家不都是我给你洗澡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小男子汉面前多没面子。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儿也参加了夏令营,但她住在营区里,没和妈妈在一起。
一天,敬一丹去营区看女儿。
她回来对我说:“我遭到了严厉的拒绝!
我女儿说,你怎么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我们的驻地”
不管我们作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份的关心”
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
正像小学生们所说的:大人的爱真让我们小孩受不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父母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边,可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在发生!
这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
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不要把孩子“锁”
在身边。
女孩的安全最令父母操心,要教她“自护”
的知识和本事。
对儿童期的女孩,要告诉她“八个不要”
:1、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2、不要跟陌生人走,自己的下身和**是不准异性触摸的;3、不要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脖子上,要把钥匙藏好,不让别人看到;4、放学回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最好结伴而行;5、路上发生任何事情(如受到威胁、侵害……)都要告诉父母,不要瞒着;6、独自一人在家里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7、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喊“救命”
,不要怕;8、有人在半路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不要慌。
对青春期的女孩,要教她“四个学会”
:1、学会防卫。
防备他人对你身体的侵害;2、学会拒绝。
对不良的性诱惑,你需要理智的拒绝;3、学会辨别。
对不良的性误导,你需要懂得辨别;4、学会抑制。
对自我的性冲动,你需要抑制。
人对自己的性行为是要负责任的,要受道德与法律约束的。
网上的甜言蜜语不可信,不要浪费自己的感情。
女儿如果真的受到性侵害,父母不要因为顾及面子忍气吞声,而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孩子。
据媒体披露,某乡村小学一个禽兽不如的男教师公然在课堂上猥亵了几十名女孩,而受害女孩和家长,因怕遭报复,都不敢声张,结果这个男教师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当众在讲台桌后强奸了几名女学生。
最后,终于有家长大胆站出来揭发、上诉,才把罪犯绳之以法。
那么,父母该如何关心男孩呢?父母最担心的是,自家的孩子放学路上被大男孩抢劫财物。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一千多元的名牌运动鞋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
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
大男孩狠狠地说着,一边把旧鞋脱掉踢给小男孩。
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新鞋脱了下来。
在这里,我想提醒爸爸妈妈们,尤其是那些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家庭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在经济方面产生比别人优越的心理,更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因为这对孩子并不是好事。
让你的孩子“变”
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