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丰收(11)

世纪的丰收(11)

这标志着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火光,到洪昇的时代已经幽暗的表征,相反,勇猛的撞击反而会发出更耀眼的强光;幽暗的基本表征在于,连作者洪昇也对情的实现失去了信心,也对情的性质表现出了疑虑。

在人文主义火光业已幽暗的前提下还在表现着情、讴歌着情,这种情的性质确实与封建主义能够容纳的情很难划清界限了。

有的研究者因此而对《长生殿》中的恋情部分表示厌恶,是难怪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行程,沉积出了它的思想文化结晶宋明理学,又不期然地挤压出了徐渭、汤显祖等叛逆者;但是叛逆的思想被周围太沉重的传统、太浓重的黑暗、太广漠的罗网吞噬了。

洪昇,还有我们很快就要讲到的孔尚任,把汤显祖对情的颂歌唱成了挽歌,就是这种宏大的时代性悲剧的一个具体体现。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方面:对于民族兴亡感的深沉寄寓。

情与理,即使在同一个性质的范围里,也是互为消长的。

情的幽暗,带来了历史的理性精神的强化,或者说,正是历史的理性精神,荫掩了情的光焰。

洪昇正是把情的理想放到客观的历史现实中,才发现并表现了情的变异和破灭。

在这里,历史的理性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洪昇依据唐代的历史和清代的现实检查了情所可能出现的实际形态,这就使情有了社会历史的客观限定;同时,就在这种检察中,他也发现和表现了社会和历史,从情的遭遇伸发出了深沉的兴亡感。

《长生殿》中,有许多内容初看是为李、杨爱情提供社会背景、渲染历史环境的,但它们的分量是那样重,作者所寄托的感慨是那样深,使我们很难把它们仅仅看成是背景性的内容。

《贿权》、《疑谶》、《权哄》、《进果》、《合围》、《侦报》、《陷关》、《献饭》、《骂贼》、《剿寇》、《刺逆》、《收京》、《弹词》等出连在一起,构成了浩大的篇幅,刻画出了一幅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变动的长卷。

这些内容所传达出来的社会政治观念和历史兴亡感,后代评论家们一直非常重视,有的把它看作是《长生殿》的第二主题,有的则看成是第一主题,甚至看成是全剧的美学生命的主要所在。

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与李、杨爱情的描写是互为表里的,不宜强行分割。

没有这些内容,就没有李、杨爱情展开的实际形态;没有李、杨爱情,这些内容就缺少在审美情感上的感应效能,因为历史兴亡的事实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浩叹连连的历史兴亡感。

不妨说,这两方面构成了一种社会历史的大情境:境限定了情的性质和形态,而情则使境散发出一种感染力。

一部《长生殿》就写了这种情、境的对立统一,戏的后半部,则是情、境两方面同时的超脱和升华。

洪昇在为李、杨的爱情设境的时候,一下子唤醒了自己历史的理性精神,因而十分自觉地分出很多的笔力来表现社会历史事件,但从全剧看,还不能说是以此为主线的。

主线还是李、杨爱情。

之所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是由于在表现社会历史事件时作者常常更直接地表露出自己的感受,而在表现李、杨爱情时则明显地带有替遥远(时间上的遥远和地位上的遥远)的他人设计心理、言行的性质。

这是很可以理解的。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所表现的社会历史事件与他自身的社会历史感受很为接近。

他虽然一出生就已在清朝,但长期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都与遗民思想、兴亡之感有联系:洪昇在幼年时期就跟随陆繁弨学习,稍后又从毛先舒、朱之京受业。

陆繁弨的父亲陆培在清兵入杭州时殉节而死,繁弨秉承着父亲的遗志,不愿在清廷统治下求取功名。

毛先舒是刘宗周和陈子龙的学生,也是心怀明室的士人。

同时,与洪昇交往相当密切的师执,像沈谦、柴绍炳、张丹、张竞光、徐继恩等人,都是不忘明室的遗民。

这些人物的长期熏陶,自不能不在洪昇思想中留下应有的痕迹。

加以洪昇的故乡杭州,本就受着清代统治者特别残暴的统治,不仅当地人民处于“斩艾颠踣困死无告”

的境地,连“四方冠盖商贾”

也“裹足而不敢入省会(杭州)之门阀”

(吴农祥《赠陈士琰序》)。

而在洪昇的亲友中,又有不少人是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放和被逮的。

例如他的表丈钱开宗,就因科场案被清廷处死,家产妻子“籍没入官”

;他的师执丁澎也因科场案谪戍奉天。

再如他的好友陆寅,由于庄史案而全家被捕,以致兄长死亡,父亲陆圻出家云游;他的友人正严,也曾因朱光辅案而被捕入狱。

这种种都不会不在洪昇思想中引起一定的反响,因此,在洪昇早年所写的诗篇里,就已流露出了兴亡之感,写出了《钱塘秋感》中“秋火荒湾悲太子,寒云孤塔吊王妃。

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

一类的诗句。

当然,另一方面的事实又证明,洪昇并没有非常明确、非常强烈的反清思想,但与兴亡之感拌和在一起的不满情绪则是经常流露的。

在《长生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许多痕迹。

唐朝的故事,清朝的现实,洪昇并不愿意在这两者之间作勉强的影射。

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剧大师,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贯通唐、清,或许还能贯通更长的历史阶段的哲理性感受。

这种感受带有横跨千年的普遍性,但在戏剧之中又只能通过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洪昇选中了几位艺术家,来述说这种感受。

乐工雷海青和李龟年就在戏中担负起了这一特殊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洪昇的化身。

洪昇表述自身感受的直接性,也就是通过这两位艺术家的形象来实现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余秋雨了却12年前一段缘:《笛声何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余秋雨了却12年前一段缘:《笛声何处》
上一章下一章

世纪的丰收(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