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丰收(12)
在我们将要谈到的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另外两位艺术家———柳敬亭和苏昆生,也将占据特殊的地位。
后代剧作家要让剧中人来传达自己心意的时候,最合适莫过借重于剧中艺术家的形象,共同的地位、职业,共同的见识、情怀,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审美眼光,使异代的艺术家产生一种可以互相借代的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洪昇和孔尚任都看到了,并且成功地利用了。
《长生殿》中勇敢的艺术家雷海青当面痛斥安禄山的这段唱词,应该是包含着洪昇本人的一些心意的:恨只恨泼腥膻莽将龙座弇,癞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
你道恁胡行堪不堪?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劖。
谁想那一班儿没掂三,歹心肠,贼狗男,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
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相比之下,白发老人李龟年在《弹词》中的大段抒发,更能体现洪昇的感受,反映他历史的理性精神。
本身不包含戏剧性情节、只是一味陈述往事的《弹词》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戏剧文化史上的重要片断,也与此有关。
李龟年,当日繁华的参与者,后来世态的目睹者,今天成了一个历史的评判者、记述者。
他本人的形象,就凝聚着一代兴亡,“一从鼙鼓起渔阳,宫禁俄看蔓草荒。
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
他从一个接近皇、妃的内苑伶工,沦落为一个近乎行乞的卖唱艺人,因此,他对历史的述说和评判是带有深切的感情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描摹情事精细入微,概括史实凝练生动,把客观评述和主观情感溶于一体,这一切,都恰如洪昇自己。
至少,李龟年是洪昇自身意念的直接宣泄渠道,洪昇通过他,把李、杨的爱情与一代兴亡紧紧地联系起来,化作一声苍然浩叹。
总之,《长生殿》中饱含着兴亡之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刻画,比李、杨爱情的描写本身更能接通清代,因而这种刻画也就承载着李、杨爱情,使《长生殿》从整体上对洪昇的时代产生了现实感应。
对于清代来说,这无论如何是一种不祥之音。
它只能聚集起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关乎兴亡的浩叹,而不能成为封建盛世的点缀。
不能简单地论定洪昇在幻想着明室的复兴,不,《长生殿》并无提供这样的信息。
洪昇以一个艺术家对于时代气氛的敏感,在剧作中敲响了封建时代的晚钟。
我们在《长生殿》中已可感到黄昏时分拂面的凉风。
艺术现象是雄辩的。
孔尚任的《桃花扇》也紧跟着带来了苍茫的暮色和沁骨的凉意。
“南洪北孔”
,称盛一时,他们忠实地传达了一种共通的时代意绪。
(四)《桃花扇》如果说,《长生殿》以爱情为主线,以兴亡为副线,那么,孔尚任的《桃花扇》则倒了过来,以兴亡为要旨,以爱情为依托,社会历史的客观性更加明显、更加贯穿了。
《清忠谱》所描写的那场斗争,在《桃花扇》中延续下来了。
这实在是一种令人寒栗的、几乎是灾变性的延续。
首先,由于已经出现过《清忠谱》结尾所写的崇祯对阉党的处置,因此,崇祯缢后阉党在江南的重新泛起,就明显地带有倒算、报复性质,这就使得那场忠邪善恶之争出现了特殊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其次,此时清兵已经入关,明朝面临覆亡,南明小朝廷的种种行止都与民族斗争的大背景息息相关,这又使得原先正在延续的内部斗争出现了新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是历史本身,给了我们的戏剧文化史以越来越扣人心弦的节奏。
《桃花扇》的情节轮廓是这样的: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忧国忧民的风流名士侯朝宗与色艺双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
他们的结合,是美丽倜傥的,又是多灾多难的。
结婚的第一天,一个政治黑影就出现在他们中间: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朝宗,竟然转经他人送来了奁资。
新娘李香君比丈夫侯朝宗还要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了,冤仇也结下了。
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报复的机会是很多的。
当时南方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危难中加剧了矛盾和纷争,侯朝宗出面劝说左良玉部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督抚马士英诬告侯朝宗勾结左良玉,这就使侯朝宗不得不离别李香君,投奔史可法。
后来,南明小朝廷开张,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漕抚田仰作妾。
李香君一心只想着远行的丈夫侯朝宗,当然不从,当着前来抢婚的人倒地撞头,把斑斑血迹溅在侯朝宗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
目睹此情此景的一位友人,深受感动,把扇面上的血迹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把“桃花扇。
李香君托正直的艺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着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朝宗。
侯朝宗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歌妓。
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和宫中逃出。
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但国破家亡,他们也不想再续温柔旧梦了,便一起出了家。
这部戏,所描写的时间过程不长,但这是风云变幻、烽火四燃、种种社会矛盾集中暴露、无数鲜血眼泪交相迸流的一个历史阶段。
对于戏剧作家来说,这个真实的历史过程虽然显得过于拥塞和杂乱,但却也包含着天然的戏剧性,只要经过梳理之后用纪实性的办法来处理,不难写出一部、乃至几部以政治历史事件为骨架的历史剧来。
李玉的《清忠谱》不就走了这样一条路吗?然而,才华横溢的孔尚任没有这么做。
他固然也十分尊重这段历史本身所具备的戏剧性因素,从大事件到小细节都力求靠近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又不愿为历史真实所缚。
他要用自己的情意,自己的手段,来自由地处置这些材料。
于是,人们终于看到,一把纤巧的“桃花扇”
,把纷纭复杂的南朝人事绾连起来了,把大江南北的政治风烟收纳起来了。
“桃花扇底系南朝”
,确实如此,但这需要多大的功力啊。
用桃花扇绾连,实际上也就是以李、侯爱情线绾连,有些本身缺少审美价值的历史现象,因与这条线有关联而有了审美价值,大量散乱不堪的人物和场景,因有这条线的串络而构成了一个紧凑的艺术整体。
在这一点上,《桃花扇》高于了《鸣凤记》和《清忠谱》。
茅盾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