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1)

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1)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演讲①(①2000年12月23日下午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演讲,全文见。)中如此说:“大中小学在搞素质教育,什么叫素质?英语、计算机、钢琴都会一点儿能算是素质吗?我住的那幢楼的孩子都在弹钢琴,我就听到二楼的一个男孩子在弹《致爱丽丝》时,边弹边哭边骂他妈妈。爸爸妈妈都是音盲,却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这么好的太阳,让孩子坐在屋里,他能受得了吗?这是何必呢?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的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的论文,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我跟在座的老板们提醒一句,你们现在的招聘动不动就要英语好,干什么呢?需要吗?”郑强教授情绪如此强烈地提到英语、计算机,其背景是,在大学校园里,这两门工具课程的作用已经到了被神话的地步。可以说,大学四、六级考试,曾经被列为最具素质教育意义的教学举措,是大学素质教育端出的第一道大菜。这个为了将大学生塑造为国际人才的考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很多大学生谈之色变的“鬼门关”,而今天的现实却表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造就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拿着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证书,却既不能听,又不能说英语的现象比比皆是。1989年国家推出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一考试很快由几所学校向全国所有高校蔓延开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高校为了推动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则进一步将这一考试与学生是否能获得大学文凭直接挂起钩来,还把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其结果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成为了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试技巧训练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称得上是大学生最早的“考证”,从那时起,“考证”逐渐“吃香”。紧接着的是1992年在上海高校率先推出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踊跃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曾是大学校园里一种独特的文化。而今天,不管哪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太差,在毕业时,都将拥有不少的考级证书。我们能够理解教育者的出发点和动机,他们希望通过考证、考级这一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考证、考级,怎样组织和进行考试。在参加考证者一方,如果将考证、考级作为升学加分的因素、择业的砝码,那么他们将更看重通过考试而非真实素质的提高;在组织考证者一方,如果不注意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考试之中,那么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将被肤浅的应试训练取代。如果证书不能与其本人的能力、素质相对应,不能真实地反映证书持有者的水准,那么证书就会贬值,其可信度就会大幅降低。在大学素质教育菜谱中,“考证”是大菜,课程设置则是“家常菜”。让我们来看看这道菜是如何烹制的吧。45岁的高老师,从学校教务处出来,差点在楼梯拐角处撞上一个上楼的学生。“真见鬼了!”平时涵养颇好的高教授,嘴里骂骂咧咧。这是他第二次到教务处来要求将他的课改一改,从晚上挪到下午。“不可能,下午的课全排满了,没有教室。”教务处的办事员告诉他。“我这门课是钢笔风景写真,上课要进行室外写真,怎么可能安排在晚上呢?”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