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2)
“这是选修课,不可能安排在下午!
再说,也不是什么太重要的课……”
“什么重不重要?……”
一个教师和一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交涉,眼看就要演变成相互的人身攻击。
旁边的人站出来,挡在两人中间。
一个人说,那么认真干嘛,心态轻松一点。
“我才没当真,晚上上风景写真课,我没见过这么离谱的事”
高老师摔门而去。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余怒未消的高老师向同事大发感慨。
可听到的回答却让他觉得自己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你的学生跟你吵过吗?他们没吵,你不是没事找事吗?学生选你的课为了什么?真想学艺术?不过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已,也顺便“装点装点”
门面!
学一门艺术课程,就能培养起艺术素质?你想得太简单了吧!
这需要从小慢慢地积累。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
,不知是画饼充饥还是掩耳盗铃。
你要多学学其他人。
听说一位老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量饱满,将原本就是一门课程的摄影课,硬生生分成旅游摄影、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三门,学校教务部门居然也认可了。
还有一位老师为学生开设中外名曲欣赏,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放放磁带,几乎不作任何讲解……由此看来,“素质教育”
好比是一个“大箩筐”
,但凡沾得上边的东西都能往里装。
比如,学校里举办运动会、学生文艺演出等活动时,总免不了要加上“为了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等字眼;举办各种教学研讨会,也动不动就是“素质教育”
开道。
口号喊得很响亮,十分地振奋人心,而实际上可操作的内容却很少。
某高校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在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要选修一门艺术课程的同时,还要求学文、学艺术的学生要学习理工科知识。
但是,该怎样设置课程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呢?大学里似乎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某校在设计学生的课程时,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人说,学艺术设计的学生除了要学物理、高等数学外,还应该学习化学,因为搞设计的人要经常与颜料、色彩打交道,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科交叉。
果然如此吗?有科学依据吗?未来的艺术家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而在设置了相关课程后又该如何组织教学,校方也没有太多的研究。
不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认为,提文理交叉也好,理工融合也罢,概念不错,但不深入去做,就大错而特错。
以给文科学生上理工科课程为例,在挑选教师时,应该要求这些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艺术知识,这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可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的教师;在编写教材时,不能沿用原来给理工科学生上课的老教材,而应该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编写新教材,可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教材。
于是,教材、上课方法基本上与其他理工科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不少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感到没有任何收获,而到最后考试时,为了不至于让大批同学考试不及格,任课老师采取的办法是大幅度降低考试难度。
事实上,就是给文科学生、理科学生上专业课程,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目前都存在诸多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当前在课程设置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必修课程过多、课程设置总量较少、课程老化现象严重、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不少高校号称实施学分制,但是必修课程仍然过多,限制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
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一般占到了80%以上。
过多的必修课必然使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必将导致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被迫”
状态下学习自己不想学习的知识。
“逃课现象”
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相当多的课程缺乏吸引力,不受欢迎。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