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3)
课程设置总量较少必然限制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据调查,我国高校某一学科某一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当有限,甚至有的专业能开满十来门规定的必修课程就相当不错了。这与国外一所大学一个学科就开设出多达几百门课程的情况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课程总量少,势必导致学生选课余地小,在这种情况下,扩大选修课比例,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我国目前大学教育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即课程设置的重复。这在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中最突出。硕士教育重复本科教育①(①《课程设置:研究生学业本科化》,李丽萍、李纬娜,《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2日。),博士教育重复硕士教育,而且,有关课程的要求与本科相差无几甚至比本科还要松,直接导致硕士、博士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之所以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一是有的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允许跨学科专业招生,老师们考虑到有的课程有些学生没有学过,于是为他们补课;二是有的课程没有研究生适用的教材,于是研究生教材便沿用本科生教材,虽然老师们说对研究生和对本科生的教学难度、深度要求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不同很难得到真正的体现;三是有的公共课程,从中学一直开设到博士生阶段,教学内容高度重复。课程老化现象严重,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老课去不掉,新课开不出”,这是不少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2001年3月12日至3月27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页上刊出了一则调查问卷,题目是“你对高校现在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情况满意吗”,共有12398人参与调查,其中,认为“比较满意,能学到有用东西”的有288人,仅占;认为“还可以,但不理想”的有2550人,占;而认为“不满意,很多东西与现实脱节”的人达到9565人,占。在该网站的留言栏里,类似的帖子随处可见:“大学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在踏入社会后基本上无用,受到的能力训练也远远不够。”上海某大学的学生留言说:“我们学的教材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西。”①(①《新闻分析:为何学子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刘继安,《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2日。)在上海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所用教材质量一般,%的人认为应该更新,而认为很好的只有%。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学课程很落后,讲历史的多,讲现代新内容的少,有些内容已与现代科学理论相悖。另外,从总体上看,大学课程结构也不尽合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狭窄的知识面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当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课程结构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设置不尽合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尤其是科研实践;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现成结论的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改革课程设置已经刻不容缓。在增加课程的容量以及调整必修、选修课程比例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各学科专业教师开设有特色的新课程,以此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容量,扩大学生课程选择面。同时,要根本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下决心将一些过于陈旧的课程砍掉。二是调整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程要“少而精”,选修课程要“广而博”,这样,大学生们既能学到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为此,在设置必修课程时,应充分论证其必要性,严格进行评审、筛选;在设置选修课程时,则要放宽条件,以调动教师开课尤其是开新兴课程、介绍学科前沿知识课程的积极性。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