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不上讲台就下岗(2)
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对教学的不重视,将严重影响大学功能的实现。教育主管部门改善高校教学质量的急切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以“点”上的奖励促进教师对教学的重视,以及通过行政的方式来推动大学课堂建设,并不能产生持续的效应。如果一个科研成果丰硕但没有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升教授,学校能不能严格执行规定不聘任他为教授?如果一名教授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学校能不能不再聘任他为教授?相反,如果一名教师上课十分优秀,但科研成果较少,他能不能由此聘为教授?如果学校能以坚定的态度,回答一个“能”字,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将迎刃而解。重视教学,全面改革教师考核方式,才能最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而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并未拿出实际的行动,还没有质的突破。要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着手,要建立严格的聘任制度对教师进行聘任考核,要对没有完成规定教学、科研任务的教授、副教授动真格。如果哪一天,某教授即使完成了科研任务,但却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被学校解聘,或者某位副教授虽然科研成果很多,但由于教学很差却只能申报研究员而与教授无缘,这就表明我们开始真正重视教学,把教学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上了。然而,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这还只能是一个“理想”。北京大学在2003年推出的改革方案中,将教职分为教学岗和教学、科研岗两类,北京大学指出,评职称走教授系列必须进行教学,否则就得转向研究员系列①。(①《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在学校岗位划分、岗位设计时,规定上第一类岗(A岗)的人必须真正承担教学工作。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这仅仅是一个好的“信号”而已。因为,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诸多大学,将办学目标锁定在研究型大学上,将学校的精力和视线更多地集中在科研上,形成了偏科研的格局,学校十分看重科研工作突出者,即便他没有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仍然可以凭很好的科研成果晋升教授、博导。由于学校的这种导向,在教学与科研问题上,很多教师也把精力更多地投向科研而轻视教学。加上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恢复,一些教师更是把本已所剩无几的教学精力放在指导研究生上。这种情况在高校十分普遍。晋升教授考核的重点是论文,因此每个教师工作的重点就是多出论文,而考核教授的指标也是论文,教授们当然不会对教学产生多大兴趣。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如果高校缺乏用最大努力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氛围,那么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