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考试卷出了问题,还是高考出了问题(2)

是高考试卷出了问题,还是高考出了问题(2)

在中国,关于高考制度的争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提起高考,很多人会从不同角度编排它的不是。但事实上,高考制度也许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考分面前人人平等的操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类**现象。有人说,恢复高考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成绩,大批优秀人才通过高考步入大学求知成才,如果没有高考制度,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态势。高考制度本身没有错。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之一,是高考的考试体系。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怎样考试?考些什么?通过考试希望评价什么?这才是关键。二十多年来的高考,基本上把着眼点放在考察记忆能力与运算能力上,于是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背诵,反反复复地练习,最终成了应试的高手,却往往因高分低能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问题之二,是高考的“等第”录取原则。我国高考制度中的填报志愿一环,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考生之间难以知悉对方的意愿,即便知道了自己的考试分数再填报志愿,也很难作出明智的选择。一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填报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这些学生的考分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考分高者大多流向这所学校,就会导致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增高;反过来,即便这所学校是著名学府,如果很多高分考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报的话,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有可能大大低于名气远不及自身的学校。虽然多年来的高校录取规律显示,强校恒强,也就是说好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较高,但是填报志愿“失误”的事情却也屡屡发生,着实折磨着莘莘学子。从高考志愿表上众多的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上看,学生们很难想到,自己的选择空间其实很小很小,有时第一志愿填报出了差错,就会使整个结局面目全非。于是,填报志愿成为一场“赌博”,在这场赌博中,学生们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选择,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能否变等第志愿为平等志愿呢?能否变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为可以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这已经在某些学校范围内,在某些招生考试中有过尝试,比如在6月高考录取中,考生能收到众多高职高专的录取通知书,在京沪等地的春季招生中,一个学生也可以收到六七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学生们对此显然感觉不过瘾,他们渴求的是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名牌重点大学均能如此,那么,他们将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拿着北大、清华、复旦、**等众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作出“去”还是“不去”的自主判断。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体系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的资源是否足够丰富;二是高校的自主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目前高校实行的集中统一录取方式,实际上完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在最短时间内的充分配置,每个学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几乎都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中完成自己的招生录取“计划”,这也是高校按等级志愿录取的现实背景。如果改变这种录取方式,采取学生按照相关条件提出申请,学校综合考核其各种能力、素质之后发出通知的做法,教育资源便很难在短期内充分配置,甚至会出现闲置的情况。而这,恐怕是很多高等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另一方面,这种平等志愿的录取方式也必须建立在学校充分、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基础上,学校必须有权决定自己的录取标准,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但问题在于,一旦失去了刚性的分数作为衡量尺度,人们又会生出更多的担忧,担忧公平与公正。2003年,国内一部分名牌大学拥有了5%的自主招生权①(①2003年22所自主招生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新增6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可以用计划数5%的名额,录取那些达到一本录取线但未达到该校录取线的优秀学生,而获得资格的学生名单要事先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国内的名牌重点大学而言,其相当部分的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家投资,因此,这些教育资源理所当然是所有民众的资源,人们不希望这些资源被不合理地支配,希望看到它被正确使用,这是十分正常的要求。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是高考试卷出了问题,还是高考出了问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