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考试卷出了问题,还是高考出了问题(3)
高校录取原则的变化,还有赖于考试体系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的升学考试成绩,包括高考成绩、考研成绩、考博成绩都是“一次性用品”,一次考试就为一次录取所用。这是集中录取制和学籍学年制相综合的产物。笔者的一位中学同学,当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比最低录取分数线低了5分;补习了一年,考分增加了10分,可仍旧比录取线低了2分;再补习一年,考分比第一次高考还低3分,但却超过了最低录取线,最终进了一所专科学校。对同样的内容反反复复地补习,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应试者的能力与水平,只是相对水平的变化给他创造了入学的机会。笔者当年博士入学时,恰逢好几年不遇的激烈竞争局面,报考同一位导师的学生多达16名,且有10名考生的分数达到了学校确定的博士复试线,而导师只收3名学生,显然,将有7名上线的学生被淘汰;第二年,报考这位导师的学生骤减至4名,且只有一名达到学校确定的博士复试线,于是这名考生成为当然的被录取者。“为什么TOEFL考试成绩的有效期可以是两年,GRE考试成绩的有效期可达5年,而我们全国性的高考成绩只能使用一个多月?”学生们不解,但只能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行事。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招生制度看,升学考试成绩(联考、会考、高考成绩等)应该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在某个时间段内,你可以拿着升学考试成绩以及过去的各种表现,去申请入学资格。问题之三,是传统的应试思想牢固地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地位。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十分显著的一条社会通则就是“学而优则仕”。仕是“官本位”社会民众至高无上的追求,而学是通往仕的最佳途径。如果说由此可以激发一个社会崇尚读书的风气倒也罢了,但问题是,判断“学优”与否又大多来源于一个“考”字。“考取功名”表明考试是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考试高中,“人生”就大功告成。于是,在很多人眼里,考试的成败意味着人生的成败。在上大学以前,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对考试都有一种畸形的“崇拜”。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围绕高考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却并未触及根本。高等教育扩招最大的功绩是扩大了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这并没有降低高考的竞争程度,为了获取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进入名牌重点学校,高考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现在甚至能够听见小学生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的年代,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今后要考上名牌大学,这样,才对得起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而对中学生来说,即使是班级中最优秀的同学,也要去上补习班,上补习班的目的,是为了能考100分,不考99分。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