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链之最后一环(2)
可有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有了学术委员会,教职工就能真正当家做主,教授就真正在发挥治校的作用,学校就到处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民主气氛吗?高校校一级学术委员会往往由学校领导以及每一学科各任命的一两名教授代表组成。可以说,它是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或者说按照官场的规则来进行学术管理。从成员产生看,是“任命”而非“选举”,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不是由教授民主推选出来代表大家履行职责,而是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一起商议“画圈”画出来享受某种“特权”,这个学术委员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担任着校院系的领导职务。从履行职责看,是典型的多数服从少数。领导们考虑学术委员会构成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术委员会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某个教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评价,对于某一篇论文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要求,最具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该学科方向的教授们,其他学科的教授能做的,最多是看看这个教师工作作风是否严谨,为人是否忠厚老实,以及审核某篇学位论文是否有抄袭嫌疑。因此,代表该学科参加学术委员会的教授,就很容易相对主观地影响对本学科教师、学生的评议,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了他们手中。学术委员会的这种构成,使多数教师、教授的利益受制于少数教授,要晋升教授的人的命运则完全被少数教授左右,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的职称评审具有终审权力,那些进入这个委员会的教授,也就拥有了“生杀大权”。要是某个教师与某个担任学术委员的教授是死对头,就休想有出头之日。这便是学霸产生的根源。具体到某一个学院,也是如此。曾经担任某高校一学院院长的张教授说,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组成不但不科学,也极不规范,他担任院长时是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当他从院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他就“自动”从学术委员会的名单中消失了。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也同样如此。说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实际上,参加大会的名额是限定的,代表每个部门的几乎全是行政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审议校长报告、学校文件,无疑成了“走过场”。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