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一则假新闻的现实意义

接吻,一则假新闻的现实意义

2003年上半年,各高校的BBS为一桩“新闻”热闹了好一阵子。那就是所谓的华东理工大学禁止学生在校园里“接吻”。这则被某报社记者胡乱炮制出来的新闻,让一些媒体或热血沸腾,或义愤填膺①(①《大学生在校园有没有接吻权》,吴华、张睿,《上海青年报》,2003年3月11日。)。南方某报指责学校组织一支“捉吻队”,蛮横剥夺学生的“接吻权”,这等大逆人性的措施怎能在堂堂高等学府“出台”?这也让一些家长不由得忧心忡忡,据说,该校学生的家长有不少赶紧打来电话,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要“小心从事”,不能在谈朋友的时候把持不住自己被校方活捉。这更让即将报考大学的中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一些学生在高考咨询时,期期艾艾地询问该校有关老师,你们,你们真的不允许学生在校园里接吻?真有一支“捉吻队”?如果说这则“新闻”放在七八年前,那绝对算不上什么“新闻”,因为那时的很多高校,为了创建文明校园,为了营造大学校园健康向上的氛围,是严禁学生在公众场合有“不文明”举止的。也真有学校组织一支队伍,暗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监视”学生的各种举动,甚至将“不文明”动作用镜头记录下来,然后,第二天,在校园最为醒目地带的公告栏里,张贴出来,名曰“曝光台”。面对学校此举,似乎没有人好意思站出来公开反对,那些躲在灌木丛中忍受蚊虫叮咬的大学老师和学生干部们,也最多嘟囔几句。七八年的时间,我们这个社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当初那些做法的“可笑”或者说不可理喻。你能想象吗?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大学生恋人在发生性行为时,被校治安巡逻队队员发现,他们将这对恋人带回办公室,仔细地盘问每个细节,并一一记录在案。不知道这是工作的需要,还是人的偷窥欲使然,这种情景对当事人而言,恐怕是一生中最可怕的记忆。如果心理承受能力稍微差一点,也许就会崩溃,甚至走上绝路——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翻开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工作档案,因“生活作风”问题被退学的学生,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的学生,占据了所有退学学生的绝大多数。也许正是由于大学校园曾经发生的这诸般情事,人们才不怀疑这则“禁吻新闻”的真实性。大家众口一词地认为,社会变化如此之快,而大学校园依然是那般“食古不化”,大学管理者压抑人性,藐视人权,因而是“面目可憎”的“卫道士”——这正是这则假新闻耸人听闻之处。不过抛开媒体记者的新闻道德不谈,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还真是抓住了大众心理:关注今日之大学,究竟怎样面对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如果在二者间能制造出势同水火的冲突,那必定会取得最佳的“新闻”效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接吻,一则假新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