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3)

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3)

父亲问朱可夫想学什么手艺。朱可夫说想学印刷。但由于没有熟人介绍进印刷厂而未能如愿。朱可夫诚恳地告诉父亲,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干,只要对家里有益就行。乌斯季尼娅决定找他的兄弟米哈伊尔帮忙。

米哈伊尔是一个毛皮匠兼皮货商人。朱可夫这个舅舅在俄罗斯是比较典型的。他小时很苦,11岁就被送进毛皮作坊做学徒。出师后,自己开了个小作坊,通过倒买倒卖,小作坊逐渐成为有8名毛皮匠师傅的大作坊。乌斯季尼娅求兄弟收朱可夫做学徒。米哈伊尔在见过朱可夫之后答应了。从此,朱可夫跟着他干了8年。不过,朱可夫对这个舅舅一开始就印象不好。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描绘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快到米哈伊尔乡下避暑的家门口时,父亲嘱咐朱可夫说,你要忘掉他是你舅舅,他是你未来的老板,千万要记住,阔老板是不喜欢穷亲戚的。进院中一看,"舅舅躺在门口台阶上的一张藤椅上。父亲走近台阶向他问好,然后把我推到前面去。米哈伊尔没有答理父亲的问候,也没有握手,转身看着我……"康斯坦丁回家后很生气。乌斯季尼娅问倒茶没有,他气愤地说,"谁稀罕他的茶,我马上带儿子上茶馆,用我们劳动得来的钱去喝茶。"父亲的话给朱可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07年夏天,朱可夫离开家乡,前往米哈伊尔在莫斯科的毛皮作坊。临行前,一家人亲密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家都为朱可夫祈祷,还按俄罗斯传统在长凳上坐一会儿,以示永不分离。母亲伤心大哭,父亲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朱可夫忍住了眼泪。这并不是说朱可夫感情不丰富。当妈妈说有的孩子出去后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妈妈时,朱可夫十分坚定地告诉妈妈,他绝不会那样。

他带的行李很简单:两件衬衣、两副包脚布和一条毛巾。就这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前往莫斯科--这个后来留下他光辉业绩的伟大城市。

朱可夫第一次坐火车,心中十分新鲜。他一直趴在车窗旁,观看窗外灯光闪烁的工厂及城镇,他由衷地感到,世界真广阔,真奇妙。经过一夜的颠簸,火车在黎明时分到达莫斯科。

那时的车站和周围很破旧。木头房子又矮又破,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泥水和垃圾,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人们和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醉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臭气。这是朱可夫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当马车走过市中心的时候,只见到处是高大的房屋,华丽的商店,豪华气派的马车以及衣冠楚楚的人群。这一切使朱可夫惊奇不已,他不理解一个城市里竟有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世界。

米哈伊尔的作坊在季米特洛夫大街(后称普希金街)卡美尔格尔的巷口(后称艺术剧院胡同)里。作坊里有4个徒工,朱可夫是最小的徒弟。他的职责是打扫房间,为大小主人擦鞋、点灯、熄灯,帮厨师洗餐具和生茶炉子,还要经常帮师傅们外出买烟打酒。徒工处于作坊里的最下层,十分的辛苦。朱可夫说,"徒工们经常是早晨6点钟起床。我们很快地洗完脸,就去收拾作坊,准备好师傅们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晚上等打扫完毕,为第二天作好准备后,要到11点钟才能睡觉。就睡在作坊里的地板上,天很冷的时候,才让睡后门楼道里的高板床"。不仅工作劳累,还要挨师傅的打,挨工头的打,挨老板娘的打。当然,更多的是挨老板的打,当老板不高兴的时候,他会毫无道理地痛打徒工一顿。

如果朱可夫是成年人,这些也许还可忍受,但朱可夫仅仅11岁,他所遭受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起初,朱可夫累得晚上直呻吟,实在受不了。他很想家,想过去的一切。徒工要到第四年才给几天假回家探亲,朱可夫觉得,这个时间好像永远也不会到来了。但是,他很坚强,也很有韧性,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下来了。一年过去后,他顺利地学会了毛皮匠的初步手艺。到第三年,朱可夫当上了徒工的工头,指挥着6名徒工。

在这三年的磨练中,朱可夫也有过少许快乐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星期日及大的节日,老板都要求大家去礼拜堂做彻夜祈祷、晨祷和弥撒。这时朱可夫就找出各种借口从那里逃走,高高兴兴地赶到乌斯平斯大教堂去听美妙动听的大合唱。尽管生活很苦很累,他仍然挤时间读书,并以此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老板有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尼古拉。亚历山大对朱可夫还算好,帮助朱可夫读书。开始时,朱可夫主要读小说,诸如《护士》、《福尔摩斯笔记》和其它许多廉价的冒险故事。后来,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尽管很有趣,但没什么教益,便开始进一步学习俄语、数学、地理以及一些通俗科学读物。当然,学习是"地下"活动,主要是利用老板不在家的时候和星期日学习。厕所里有一支小电灯,他的功课都是在夜间爬到高板床上借厕所光线做的。由于老板对朱可夫工作很满意,加上两个儿子极力游说,老板终于同意朱可夫上了课程相当于市立中学的文化夜校。老板这么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主要是想给儿子找一个勤奋好学的伴读,尽可能影响他那两个肥头肥脑的"小强盗"。有一个星期日,老板出去看朋友了,朱可夫和亚历山大、尼古拉就坐在一起打牌。结果,老板突然回来了,看到这情景,脸都气得发白了。他重重打了朱可夫一记耳光,再也不许朱可夫同他儿子们在一起了。一般人通常容易知难而退,朱可夫则不同,迎难而上是他的性格的鲜明特色。学习条件更困难了,但他更用功了。他开始关注一些政治问题。他常拾师傅们读过的报纸看,从垃圾堆捡杂志看。有时老板派他到莫斯科南岸去送货,给了几个戈比的车马费,他就一路小跑去,把钱省下来买书看。最后,他参加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很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胜利象征:朱可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胜利象征:朱可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