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故事(1)
本书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Ryan,1920—1974)出生于爱尔兰,并在那里度过他的青少年时代。他在爱尔兰音乐学院读的大学,主修小提琴专业,毕业后转而投身于自己更为倾心的新闻工作,并从此踏上了成为一个世界著名记者和优秀作家的道路,他工作勤奋,才华横溢,先后在路透社、伦敦《每日电讯报》、《时代》周刊、《生活》杂志担任记者。1943年,在《每日电讯报》服务期间,他出任该报欧洲战地记者,此后一直跟随盟军的前方部队采访报道,直至攻克柏林。然后又奔赴太平洋战区,继续他的热血文字之旅。他曾因工作杰出而在美国数次获奖,1962年,因他的以二战为题材的非虚构文学的成就和影响,获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1973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称号。瑞恩在晚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瑞恩所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除了《最长的一天》外,尚有《最后一役》(TheLastBattle)和《遥远的桥》(ABridgeTooFar),这两本书也极为精彩。前者围绕柏林之围与攻克,写战争进程、战争细节以及与之有关的许多普通人——包括军人与平民——的遭遇,它曾被译成2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后者则写1944年9月,在荷兰的阿纳姆市附近,盟军使用空降部队力图夺取一座莱茵河上的大桥,与德军进行了一次浴血苦战。德军困兽犹斗,战斗力仍然很强,盟军则因对困难估计不足,布置欠妥,遭受惨重失败,而这又是与名将蒙哥马利的刚愎自用、傲慢轻敌分不开的。这一本书瑞恩用了七年时间方告完成,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已身罹绝症,但仍以顽强意志坚持到底,并终于在去世前数周见到了该书的出版。此书也被好莱坞拍摄成同名电影,亦颇为成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在稍后推出这两本书的中文版。
瑞恩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得到当时多家顶尖媒体的赏识,而他的勤奋、认真、坚毅和勇敢,使之成为世界新闻史上最成功、最著名的记者之一。而作为一个作家,瑞恩则用他的职业为依托,以他的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完成的任务”。他在战争文学和长篇纪实文学上的贡献,业已被记入了文学史册。
《最长的一天》(TheLongestDay)是瑞恩做了十年的准备工作之后才完成的。为了撰写此书,他查阅了浩如烟海的美、英、德三国报刊,研究了大量已公开与尚未公开的文件档案,其中包括德军将领冯·伦德施泰特与隆美尔的作战日志。更令人钦佩的是作者挖掘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精神和毅力。他根据官方资料,也通过别的线索,如他曾在德国250家报刊上登载广告——寻找诺曼底登陆战的亲历者和D日的幸存者。他与3000个幸存者取得了联系,并亲自采访了其中的700人。他务必要让自己的书充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
哀乐,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
《最长的一天》的书前献词是“为所有参加D日战斗的人而作”,书的副标题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记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那天所发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战,有战前的筹划与战后的余波,更多的则是关于交战双方将领、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与火、生与死之间的传奇故事。由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过于奇特和富有戏剧色彩,许多读者(包括中国读者)误把它当做小说,孰不知它却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纪实作品。如果说纪实文学的基本立场是详实和准确,那么这部《最长的一天》已在这两点上接近极致。据权威评论说,这部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核实和确认的。追寻历史真实,力图再现那些伟大的时刻,再加上精确的叙述、丰富的感情和生动流畅的语言,所以它才会如此地令人震撼。
该书于1959年出版,遂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印行1000万册。作品出版后的第二年,由福克斯公司投拍同名电影,瑞恩亦是电影脚本改编者之一。这部宏大的战争史诗耗资1000万美金,历时两年,启用了三位著名导演以及百位好莱坞巨星,投资和演员阵容都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电影纪录。影片公映后轰动世界,并获得多项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