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2)
踏青的诗词最为动人的,我认为要数我中学时读到一阙描写一个女孩心理活动的《思啼乡》。词云:“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以将身嫁与,一生休!纵遭无情弃(拒绝),不能羞!”大胆泼辣,激情灵动,这种风格和意境,古诗词中极为罕见。
后来,上巳、清明两个节日挨得太近,在汉族地区,早已“清明上巳共一时”了。倒是如今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如广西的壮族、侗族,云南的白族等,还保留着上巳古风,每到农历三月三,男女青年皆大有活动。
古时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禁火寒食。就是不能生火,只吃冷食。这个习惯据说与春秋时晋国贤臣介子推有关。史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各国,全仗手下一帮贤臣舍死相助,才得以复国。重耳复国后,大封有功之臣。论功劳,若没有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举动,恐怕重耳早已饿毙道途。介子推品格高尚,功成身退。为了表示无意官场的决心,还将老母一道搬进绵山隐居。重耳千呼万唤,子推终不出山。最后重耳放火烧山,四面留其一,看你出不出来。介子推背着老娘,抱木焚死。死前留下遗言,要重耳做个“清明之君”。重耳悔之莫及,遂把绵山封给介子推,改名介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之介山)。还规定每年这天严禁烟火,吃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节。
唐宋以来,诗人们留下许多关于寒食的诗篇,宋之问、王昌龄、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其中以韩翃的《寒食》最为有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只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后来吃冷食的规矩也就延至清明了。我小时候在桂北一个乡下念书,上学途中遇到农家扫墓,那位农家主人召我过去,我当时不明白他的意思,木然站在路边,他便走过来,递给我一个艾粑,一个三角粽,都是冷的。那农家汉子的古朴相貌,至今记忆犹新。
清明日到谷雨日的十五天,作为农时的一个节气俗称清明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作可谓流传千古,其“诗眼”在一个酒字上。这个时节倘若无酒且没有花,则文人们的抱怨就有些惊心动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宋·王禹偁句)。文人们的清明,自当有文人的气氛和情趣,而清明作为一个农时,对于国计民生而言,又是另外一番光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据说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词,可惜流传不开。我却记得两句,“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这词刻在了石碑上,这碑记得好像是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
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