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处理项目建的不多 瘫痪不少(1)
我们通过这次采访看到,淮河流域崛起一批新兴城市。10年前,
最多只能称做“集”的信阳、阜阳、周口、漯河等,现在都有大城市
的模样,街闾相接,人头攒动。县城或县级市,更是典型的“城市化”
过程缩影:一方面,有大城市的广场、道路和灯饰广告、桑拿馆、美
容院等;另一方面,主干车道或者花坛上面,全是晃晃悠悠的行人,
光膀子,穿拖鞋,扶老携幼。仔细揣摩,还可以认出是刚刚进城的农
民。
但是,这也是城市,而且这里的市民更习惯于农村式的写意与随
便,生活污染治理难度远非长三角、珠三角等有高度工业文明的城市
可比。
尽管“九五”、“十五”期间对生活污染处理中央、地方都有
很大投入,其中1995年到1997年,流域治污项目200个,
直接投资120亿元。“十五”淮河流域计划建设生活治理项目4
88个,项目总投入达255.9亿元之巨。
我们在采访中得到的实际情况是:沿淮政府在生活污染治理力
度、调控能力与投入等方面非常有限,在生活污水成为淮河最大污染
源、比重还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治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
缓慢;已建成的项目因运营成本高、亏空大,加上城市管网不配套,
多数处于瘫痪状态。
根据国家环保局2004年3月中旬的统计,“十五”规划中建
设的沿淮城市生活污染处理、污水处理项目,尚未动工的占64%。
其中安徽省29个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未动工比例高达86.2%;
有的项目即使动工,但竣工之日遥遥无期;有的竣工项目,根本无法
运转,“建在那边晒太阳”,甚至还要花上一笔费用去保养设施。这
与国务院提出的“十五”期间所有城市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200
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的要求还有很
大的距离。
政府的职能之一是财力的再分配。公共设施建设是“再分配”投
入的重要方面。沿淮工业化、城市化百废待兴,周边地区日新月异的
挤压,加上农村地区财力的匮乏,使得生活污染治理项目出现以下几
个层次:
一、政府财政难保吃饭,根本无钱可投。例如信阳、宿州等;
二、在上级政策高压之下,利用国外政府赠款、国外政府贷款和相关资金、国家拨付的资金、国债资金等建起了生活污染处理设施,但管网配套不力,运营因“出钱不讨自己好”,积极性不高,设施处于半“晒太阳”状态。如阜阳、蚌埠和县级界首市等;
三、有财力但并不愿意首先投放在为下游造福的环保项目上。典
型的是“一河污水向东流”的郑州,路宽楼高的周口等;
四、既无意识,也无财力,政府暂时难以顾及的地方。如绝大部
分县城和所有的小城镇。
安徽省界首市是豫、皖交界较大的县级市,市里常住人口12万人。市里建污水处理厂已有多年,国债也给予资金支持,市领导对淮河治污和环境保护有较好的认识。但污水处理厂投资要4000万元,加上城市管网配套,总共需要1.7亿元。投资怎么回收?建成后能否
正常运营?领导心里没有底,抓起来免不了畏畏缩缩;河南省要求“明
星镇”以上城镇一律要修建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记者采访了
信阳、周口、漯河等地市,80%县城修建污水处理厂都没有眉目。
周口地区环保部门反映,省会郑州日产生活污水240万吨,处理量
仅37万吨。沿淮老城市蚌埠市,城区相对集中,记
者走访了几个城市排污口,黑臭污水全是直排淮河。以偿债方式卖给
丰原集团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量不到设计能力的1/10。
我们到过的阜阳污水处理厂是新建成的。办公楼、领导们用的车,
都有现代气派。厂房里机器排列井然,就是进出水口没有动静。具有
讽刺意义的是,厂周边污水黑臭一潭。对于处理厂的前景,副厂长周
敬东表示担忧。他介绍,阜阳污水处理厂利用国债资金、国内银行贷
款、外国政府贷款近2亿元建成。目前一年征收阜阳市污水处理费只
有500万,而污水处理厂每年运营成本却要1800万,污水处理
厂的正常运转根本无法保证,已经基本丧失还贷能力。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高投资,零回报,这
与当前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大势相抵触。江苏省建设厅专家、
淮南、周口的环保局领导们,都给记者算这样一笔账:一个万吨级的
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管网配套投入,最少得4000万以上,这还不算运
营费。沿淮政府财政没有几家能保住“吃饭”,按现行状况,城市生
活污水处理仍将是大难题。集镇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