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国文字来于中东(11)
很明显中国字的“丝”()来自埃及的,从甲骨文就会看得很明确。但是“丝”读“si”,这里发“h”,中国字里是不存在“hi”这个字的,但是我怀疑这里的“si”是曾经在古音里读过“hi”的,中间加一个“x”的过渡就比较容易看清之间的联系了。
这个圆形的东西在埃及人那里发“q”,中国这里“圆形”为“球”(qiu),可谓音形皆备!
这个埃及字母作为中国甲骨文的偏旁部首出现时几乎所有的有关皆与“走动”“站立”有关,表示与腿的动作有关的意思,比如“迁徙”的“徙”(),不过这里确实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因为我认为变形演化为了之后才普遍出现的这个意思。
这像个“草筐”,中国的“筐”确实发音“kuang”,所以来自“”应该说有一定根据。
这个埃及字母读g,它的形状表明是个“搁架”。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应该有个字与它对应,那就是形状丑陋的“鬲”。这是我见过的最难看的古代器皿,用奇形怪状来形容它最好不过,据说外国还没有发现过,只有中国才有。但是甲骨文中的“鬲”()读“li”,但我认为它应该念“ge”。推测依据是,“隔”这个字就应该是个形声字,否则它不能读“ge”,那么就可以推测出来“”本来是应该读“ge”的,与同。查《辞海》,“鬲”确实可以发音“ge”!其实我更认为中国的浅腹盛器“簋”(gui)也是来自古埃及象形文字,因为它们看起来主要的功能都是“搁架”。
是一个土堆,发音t,符合中国“土”(tu)的发音。而且中国表达的“土丘”的甲骨文“”和这个古埃及象形文字极其相似,只是土堆更高些而已,“”稍微有些变形。另外,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两种“山”字,其中发音的这个念“丘”,而另外一个“山”字和汉字的“山”一模一样。
尽管在今天完备的注音系统下我们可以字正腔圆地把每个字给念出来,但是我认为在当初“创造”这些字的时候未必有今天的规范,事实上当然不会有这些规范,甚至它们是否有今天的元音还是一回事。所以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能够找到一半已经是万幸,在一个字母表里能够找到如此多的雷同已属幸运。
,有关这个符号我本来想绕过去,但是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我还是说两句,或许对其他的研究者是个启发。这个物体看起来像一截东西,或者一个小棍子。它发音为“t”。我老家话里对于植物的“茎杆儿”一般称呼“ti”,而从来没有人说“茎”,实际上一般极其短小的杆儿我们都称呼“ti”。
最后说说,很明显这也是个“蛇”,“j”怀疑转音为“y”,这个转音是常见的。“蛇”这个字在古代可以读“yi”,比如“委蛇”这个词组中即如此。甲骨文中的“乙”很可能是由这个字转变而来的。甲骨文中的“甲”来自“太阳”,甚至可以直接写为“十”,说明了“甲乙”这个排序是与信仰系统有关的,假如头号是“太阳”的话,那么“乙”的位序是“蛇”最恰当不过了。不仅因为“蛇”就是“龙”,蛇本身在古埃及的信仰体系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中国道教中的最高首脑“太乙真人”实际上有可能就是“主持太阳与蛇崇拜系统的大祭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