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各得其所(4)
日本的情况与此大为不同。直到19世纪中叶,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权拥有姓氏。姓氏是中国宗族制度的基础,没有姓氏也就无所谓宗族。某些宗族制定的族谱实际上就起到了类似姓氏的功能。但在日本,只有上层阶级有族谱,而且这些族谱就像美国革命女儿会一样,是从现在还活着的人往上推溯,而不是从最早的往后列举。这是两种恰恰相反的做法。此外,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效忠的对象是封建领主,而不是宗族大家庭。封建领主是该地的主君,而中国那种短期任命的官员与此不同,他们在当地人眼中永远是外人。这两种情况的差异是巨大的。在日本,重要的是一个人是萨摩藩的还是肥前藩的。一个人的身份与他所在的藩紧密联系在一起。
另一种使氏族制度化的方式是在神社或圣地祭拜祖先或氏族神。即使是日本那些没有姓氏和族谱的平民百姓也能参与这类活动,但他们没有祭拜祖先的传统。在平民百姓参加祭拜的神社中,村民们聚在一起,无需证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都是这个神社所供奉的神的“孩子”。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住在这个神的封地上。像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村民一样,这些祭拜者由于世代定居,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亲缘关系,但这种亲缘关系并不是来自于他们都是同一氏族这一事实。
和神社不同,日本人对祖先的祭拜是在家里的佛龛上进行的。佛龛上往往摆着六七位最近逝世的亲人的灵位。日本所有阶层的人都在这种佛龛前祭奠父母、祖父母以及亲属,为他们供上食品、摆上灵位。他们不会重新刷新刻写字迹渐渐变得模糊了的曾祖的墓碑,三代以前的墓碑逐渐淡出他们的记忆。日本的家族观念像西方人一样淡薄,和法国的家庭最为相似。
总之,日本人的孝道限于现有家庭内部,几乎只限于父亲、祖父、伯父、伯祖父及其后代。这是为了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按照辈分、性别、年龄所处的地位。即使是成员众多的名门望族,最后也会分成独立的分支,除了长子外,其他儿子都必须另立门户,从这个家庭中脱离出去。在这个狭窄的家庭圈子内,明确规定了各得其所的具体要求。在家长正式隐退(隐居)前,必须严格贯彻家庭成员对他的服从。即使现在,一个已经有了好几个成年儿子的父亲,如果他的父亲还没有正式隐退,他也必须事事请示他的老父亲。父母会一手包办他们三、四十岁的儿子的婚姻。作为一家之主,父亲吃饭时可以最先开动,泡澡时可以最先入浴,他对全家人恭恭敬敬的行礼只须报以轻微的点头。在日本有这样一条有名的谜语,用我们的谜语形式来说就是:“儿子向父母提意见就像让和尚留头发一样,为什么?”(和尚修行必须剃发)答案是: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各得其所不仅表现在辈分差别上,也表现在年龄差别上。日本人在说混乱无序时常用的表达是“非兄非弟”,就像我们说“非鱼非鸟”(neitherfishnorfowl)一样。在日本人看来,兄长就要有兄长的威严。长子能继承家业。去过日本的人都说:“日本的长子从小就要有一副担得起责任的样子。”长子的特权和父亲相似。在以前,弟弟总有一天得像依赖父亲一样依赖长兄。而现在,尤其是在农村或小城里,长子按照家规留下来管理家业,而次子、三子则能去别的地方发展,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收入。但传统的等级制依然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