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四百六十五章 一线先机
假如说边疆三年,定边军在骑射上能与异族并驾齐驱,取胜是靠更强的战阵配合和战术的话,那么到了叶欢横扫刘豹之刻。
定边军的骑射飞射威力,已经可以稳稳压制匈奴精锐了。训练质量和军械的提高,让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变强。
黄巾之战乏善可陈,别说能与定边军抗衡的骑军,他们连骑军都几乎没有。你要是穿越者,你也能理解叶欢为什么没劲。
天子面前没办法,要称蛾贼,但在叶欢眼中,那都是衣衫褴褛,走投无路的大汉百姓。更多的人,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
于是乎,抓俘虏扩建农庄的战术便开始了,叶欢与曹操、袁绍、袁术,但凡能利用的,尽皆被他利用上了。
一军来,十军防,黄巾眼中,定边军奔腾如虎,天下无敌。其实他们不知道,比之在边军,定边的战力最多发挥了七成。
叶欢的做法,三大名将当然看得出来,不过他也有完美的理由。蛾贼势大,内臣外戚不会害我,飞鸟尽,就良弓藏了。
真正展现定边军战力的,不是讨伐黄巾,而是击破北宫望叛乱。对叶欢来说,那也是检验定边战力的一次绝佳机会。
边疆之处,无论乌桓匈奴还是鲜卑,都不敢跟他打了。能看在叶欢眼中的骑军,出了公孙瓒的白马,就是董卓的西凉。
可那都是同袍啊,他可以找个借口揍华雄一顿,甚至是董卓,但怎么也不敢对白马或是西凉铁骑出手,此时,北宫望来了。
犹如瞌睡送来了枕头,八羌铁骑,是磨炼定边的最佳对手。
结果不必赘述了,天子御驾亲征,冠军侯出尽风头,单靠自己的定边军,就击破了北宫望和匈奴联手的十余万骑军。
当时有多震撼?灵帝或许还不太清楚,在天子眼中,叶欢就是他麾下无敌战将,打出什么样的战绩,都不会惊讶。
但在张温、董卓、孙坚这些知兵之人眼中,简直就是奇迹。张温董卓闻讯是瞠目结舌,孙坚亲眼所见,还有点不相信。
强大无比的八羌和匈奴联军,十万精锐骑军,在定边军一番操作之下,就这么完了?甚至北宫望被人都被叶欢“劝”自杀了。
是,其中是有很多的巧合,比如叶欢利用了匈奴的内乱,让其中一部倒戈,又有贾诩设谋,老师刘宽之助。
可单单是北宫望麾下的八羌铁骑,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定边军在此一战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正让八羌心胆俱寒。
他们的飞射骑射之术,已经不是大占优势的问题了,而是碾压之势。至于骑军的其他战术和战阵,本就是汉军的优势所在。
北宫望这般强悍之人,能被叶欢“劝”自杀,抛开大公子自诩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论,你可以想像,他当时有多绝望。
神威天将军,卡秃噜皮,此战过后,再无人敢对此有所质疑。
八羌铁骑敬畏叶欢到了什么程度,后来的讨董之战,听见叶欢之名,数万八羌铁骑不管三七二十一,掉头就跑!
于是乎,大汉还能与定边军相提并论的骑军,就仅剩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但无论是名声还是战绩,后者都要稍逊一筹。
幽州之战,终于迎来了天下两支最负盛名的骑军对决,定边军和白马军也不负其名,打出了大汉最强的骑军对战水平。
一场决战,公孙瓒被击溃,最后在易京积柴自焚。从此,定边骑军在大汉就是独一号的,西凉铁骑,也不能与之并列。
没有对手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没有对手,就自己“折磨”自己。叶欢提出的理念,得到了全军贯彻,也超出了他的预期。
铁骑、飞云、飞燕、白马,不但有四大骑军之间的互相“折磨”,更有与步卒之间的连番合练,而定边军的训练,向来真刀真枪。
此也是其余诸侯,会觉得这几年定边军步卒越来越强的真正原因。原本,骑兵对步卒,是优势对抗,但在定边军身上,似乎……
骑射飞射冠绝天下,四大骑军轮流上场,各种战术层出不穷。被如此折磨过来的步军主力,面对敌军骑兵之时会如何?
虎豹骑也好,西凉铁骑也罢,算上吕布的飞獠雄骑,蛟龙军面对他们,首先在心理上就拥有优势,你们会的,我都清楚。
那么多年的骑军训练,说定边骑军已经穷尽了骑军的变化,有些夸张。但也绝少有什么新鲜战术,是蛟龙军没见过的了。
虎豹骑如何,飞獠雄骑又如何?他们还能比得上三大王牌,比得上白马一军?我们能扛着同袍的攻击,就不会怕你们。
这种心理优势,虽非实质,但在战场上是极为重要的。当敌军骑军发起阵容雄劲的冲锋之时,步卒不会有丝毫慌乱。
先锋手中原本用作破阵的戈,自然就转化成了拒马长矛。弓箭手还在有条不紊的射出箭矢攻击敌阵,只留下一部分,戒备敌骑。
敌军骑军的冲锋,未令蛟龙军的阵型停下脚步,他们依旧在不断推进。士卒们则集中精神,应对敌军随时会来的骑射。
虎豹骑和飞獠雄骑之中,亦有精与骑射的士卒,对蛟龙军而言,不是秘密。而如何防止敌军骑射,他们早已千锤百炼。
目下的地形,蛟龙军的阵型沿着河岸进行攻击,步卒与骑军的交锋,这般地形,是对前者有利的,且周必深知如何利用。
距离慢慢接近,敌军的骑弓,射程在百步,广陵之战时,太原与丹阳白耳三支步军,往往会精准控制距离加以攻击。
但今日,一直到了百二十步,蛟龙军的弓手都没有任何的动作,不但他们没有,后阵的轰天炮,也在保持着安静。
整体看上去,蛟龙军的攻击,没有受到敌军冲锋的任何影响。
这是周必将军的军令,全军上下,都不会有疑问,除了军中参谋。那是他们的职责,参谋,始终要在战局中,保持自己的视角。
战时主将的一言九鼎,是由军法决定的,参谋保持独立的视角,亦然。此处,还是当年典韦将军设立“反派”的延续。
叶欢在南山武院明确说过,典韦将军设立的“反派”,也是他心中参谋的理想状态,说的绝对一点,便是怀疑一切。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找主将指挥中的疏漏或者失误,并明确提出。做到更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方案,千万不要顾忌。
有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在你身边,不断给你找毛病,找疏漏,对主将或主帅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胆子越大,你越幸福。
叶欢认可这一点,甚至在军法中明确规定,绝不会因为言辞而降罪于参谋,那是他们的特权。和如今北地,民间言官有些相似。
言官找的是各地主官的毛病,在张昭的行政体系之中,倘若有关言官的任免,那是要李韬李御史点头才可以的。
一般而言,言官都是当地,德高望重之辈,可以为民请命。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赵历,他和这四字不沾边,却是此中高手。
将言官和御史结合在一起,是叶欢对官场的监督,各地言官倘若犯错,还有御史可以处置,但参谋的言语,却是绝对的无责。
但近几年来,定边军中的趋势是,参谋们对主将或主帅提出的反对意见,是越来越少了,原因吗?最重要的肯定是前者的严谨。
当然,制定战略之时,和眼下还是有区别的。周必在唐河战场上,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不管对错,都必须得到执行。
此时参谋的视角更多还在事后的总结,他们更需要冷静。比如眼下,他们对将军的安排并无异议,要说有,就是稍稍放缓速度。
很快,心中有异议的年轻参谋,已经将之转化成了对将军的敬佩。因为敌军在摆出冲锋阵型之后,却是飞快的掉头而去。
他们根本没有冲到定边军步弓的射程之内,而这一切,也做的颇为自然。至少在很多参谋和军官眼中,是觉得对方要冲击的。
显而易见的是,周将军提前看出来了,否则,蛟龙军就应该放缓一些速度。那种临阵的沉稳和应对,让参谋对主将更佩服。
“想探我的底,许老虎你有点飘啊,哪儿那么简单?”看见虎豹骑娴熟的掉头动作,周必心中暗道,他的确看出来了。
说许褚飘,只是戏言,对方的目的,周必是能猜到的。想通过骑军的冲锋,找出蛟龙弓手,尤其是轰天炮的攻击节奏。
你越是想,我越是不会让你看见,事情有时候很简单。至于误判,周必觉得不会,但并非没有想过,那个代价,他承担的起。
对麾下士卒的实力,他无比确信,这种堂堂之阵的对决,双方的实力差距,恐怕比他和许褚还大,曹军不是蛟龙对手。
所以一线先机,蛟龙一军是可以通过弓兵和器械队的完美发挥扳回来的。一旦自己判断准确,那一线先机,就会属于蛟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