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的无奈,霸权的代价(美国篇)_7.美国利用救灾,控制海地
7.美国利用救灾,控制海地
海地一直被看作是美国后院的门户,是一个被人戏称为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地处于中美洲,在古巴的边上。古巴长期是美国的心病,所以美国对海地、多米尼加的关注力度相当大,力图利用海地、多米尼加对古巴形成夹击的态势。
据说海地政权长期不稳,政府治理不是很有效。如果说以前这还只是传言的话,那么通过2010年那场地震就能看得非常清楚。在自然灾难面前,海地政府基本失效。行政管理、行政控制权,由美国迅速地全面接管。“卡尔文森”号航母,再加上3万人以上的派驻部队,实际上对海地实行了军管。海地政权实际上是被美国人全面接管了。
这给中美洲甚至南美洲各国都做一个示范,就是这个地方有了乱子,必须由我美国来处理,没有我谁也处理不了。
因为美国派遣救援海地的军队过于庞大,所以引起了外界的怀疑和警惕,一些欧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质疑美国的做法。意大利国防部发布声明很不客气,说美国你这是救援吗?你完全是军事占领。
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维护其在中南美洲地区的利益,是优先考虑的,这个考虑是放在其他考虑之前的。所以它对于控制局势投入非常大,对于真正的救援物资、救援设备、救援力量——医疗、后勤、工程、舟桥这样的部队投入并不多。美国投入的是大量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士兵,武装直升机、航母、作战舰艇全部到达。这种救援就与一场大规模的战略交织在一起。
当然,从国际救援规则来看,军队去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当时海地陷入了混乱,政府控制权失效了,管理社会的能力已急剧降低,大量的政府官员放弃了自己的职守,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需要一支力量维持海地社会的正常运转,维持秩序、完成灾民的救治,尽快让海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关键是从国际规则来讲,这个力量应该由联合国出。
实际上在海地整个救援过程中,从号令发布、救灾物资调集到机场、港口的指挥和救灾物资的分发,还有各个部队任务区的分派等,联合国和美国的维和力量发生了非常大的矛盾。美国有很多理由,它认为联合国的反应是无力的,联合国的行政效率是低效的,所以它要主导。
中国有一句老话,“名不正则言不顺”。美国也讲究这个,但是它反而觉得联合国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它理所当然地认为海地是它的后院,应该由它来负责,它设立在佛罗里达州的南方总部,负责南美洲、中美洲所有的安全事务。
在此之前,海地不管发生地震还是海啸,救援工作基本上是在当地政府主导、联合国提供辅助的情况下进行的。海地这回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况,总统府都震塌了,政府几乎完全失效了。不但要组织救援,而且要组织行政管理、组织日常的保障,联合国短时期之内调动这么多的力量,确实有点难。
这时美国人乘虚而入,展现大量的力量。从好的方面来看,靠这些力量把海地的基本秩序维持住了。对于海地不管是维和还是灾难救援,那是有好处的。问题出在中长期,处理到了后期,政府重新组建,恢复行政职能和最后善后的时候,连带出来一系列问题。谁来执政的问题,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因为美国把这个国家实际控制了。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海地地震的救援行动,这回有非常杰出的表现。首先一点就是,中国与海地没有外交关系,海地长期以来承认的是中华民国。在这个国家政府还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一直履行联合国维和的职能,派出了民事警察,长期在海地执行救援任务。而当海地遭遇大灾难,我们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员、物资,几千万的投入,在海地开展救援。
如果说中国要解脱这个国际义务,是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的。你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跟我们没有外交关系,我们何必做这么大的投入呢?但是我们还是基于基本的国际主义义务和人道主义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员、物资,包括医疗后勤方面的救助。中国的民事警察、中国的维和力量,对海地这个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要援助的是受苦受难的人民。
从海地的灾难救援,取得的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美军在海地救援中扮演的角色,很难分辨什么是正面的,什么是反面的。但是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提示,就是在这种灾难救援中,军队的远程投送能力极其重要。因为在这种远程灾难救援中,尤其像海地这种当地的行政机构几乎全部瘫痪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救援,这个国家势必陷入一片混乱。
这对和平时期建军,提出来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在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在多元化军事任务中,往往要求的是这种远程投送能力。这个远程投送主要是以空中投送为核心。如果单讲投送的话,我们陆上机动是没有问题的,包括“跨越-2009”演习,我们的铁路机动、公路机动都很不错了。从这次海地救援来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了履行国际义务,像这种跨越大洋的救助也是难以避免的。对于远程投送能力,人员的输送,物资装备设备的输送,人员去了以后投入救援时差的转换等,对于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