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五章 曹睿(九)洞察

一百一十五章 曹睿(九)洞察

一百一十五章曹睿(九)洞察

曹睿的一生,,可以说是比较短暂的。{手.打/吧www.bxwx.org首发}但这短短的一生,却给后人带来了许多争议。有人说,曹睿是明君,也有人说,曹睿是昏君。不足为奇,人的地位越高,越会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原因很简单,地位和身份的变化,会引起自身在周边的影响范围的变化,牵涉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扩大,公众的影响力也会相应放大。

作为一位皇帝,影响的范围,就不会局限于某个圈子,或宫廷内部,而是全国,以及周边的国家。也不仅仅只是某个时代,而是在身后很多年,都会有人去关注。

曹睿似乎不像是一位为皇帝而生的人,也就是不是大家所说的那种应运而生,天生能做皇帝的命。曹睿似乎只是一个孝子,给他带来最大影响的,就是他的母亲,甄宓。甄宓的死,深深的刺痛了曹睿的心。曹睿日后的一切,都与此紧密相关。

甄宓是爱的化身,爱是甄宓的一切。曹睿的孝心,或是对母爱的感恩之心,却被人为地破坏了。这种断裂的人间至情,在曹睿的内心,化成了无比的仇恨。他对郭太后仇恨,对父皇曹丕仇恨,对皇权,同样也是仇恨。

皇帝,对曹睿来说,只是为了报仇的工具,其他的作用,只不过是产品附加值而已。

曹睿打小就爱看书,像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书呆子。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别人也会误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皇帝,不像曹丕,自小就适应了戎马生活,并在军政大事上,得到曹操的亲手培养,有一定的实习适应期,单独的操作技能,能顺利过渡到新的岗位。

其实,这种看法错了。足不出户,并不代表什么都不会。很多事情,对曹睿来说,其实早就烂熟于心了。只不过,曹睿不是刻意为了做帝王才学的。“不出户,知天下”。特别是在古代,书本的知识,非常重要。很多古人,就是因为精通于一两本经典著作,就成为政坛或“讲坛”上的巨人,屡见不鲜。

古代的皇帝,有实践经验,当然更好,但没有经过实际的历练,也不是做不好皇上。

古代的皇帝,其实就像一只尊贵的金丝雀,养在深宫大院里。一道道围墙,一扇扇宫门,无形中,把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宫廷,一半是世界。皇帝所接触到的范围,都是一些宫廷礼仪,师傅保姆的教诲,以及各地的奏折,大臣的建议之类,能出外差机会很少。就是想体验生活,也是有一帮大臣竭力劝阻。成功出去后,也是被防护得严严实实,最多游览一下风景名胜,瞻仰一些圣贤遗踪。

微服私访,只是电视剧中的演绎成分,现实中的皇帝,很少会发生这种闹剧。

难怪,曹操每次出征,除了留几个必要留守人员,其余的,都带到了前线。本身,战争,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是冒险,除了想立功名的人除外,谁都不愿搀和进来。但帝王家的就不一样了,不必冲锋陷阵,安全保障还是有的。他们之所以想出来转一转,就是想透透气,在家里憋得实在是太慌了。一路上可以游山逛水,与现在打着公务的招牌,公款旅游差不多。

即使是这样,似乎还不行。做帝王的,还要特殊的帽子和耳塞。“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纩充耳,所以塞聪。”皇冠上缀上串珠,太碍眼了,但还能说得过去,毕竟龙颜可不是随便瞻仰的。同是,有了这样的物件,也避免自己的有什么异常,被大臣看到,引起尴尬,或被臆测。但耳朵呢?岂不是除了影响听力,别无用处?这不成了套子里的人了?

错了!这正是要达到的效果。眼睛太亮,耳朵太灵,会影响皇帝的注意力,干扰办公。皇帝只要知道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就足够了。

皇帝的权利,就是要做好判断,做好分工。

这样看来,曹睿的早期经历,反而为做皇帝打下了基础。他原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注意力很专心,不接触外界,也不会觉得孤寂。

曹睿坐得起冷板凳,看问题,非常冷静,也能保持独特的眼光,具有穿透力,就像一位前知五百,后知五百的圣者,总能一眼看出个究竟。

也就是说,曹睿独具睿智,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一十五章 曹睿(九)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