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津门宴(下)

第223章 津门宴(下)

()自从紫禁城被炸之后,保定帝就失踪了,内阁首辅陈谨与各位阁臣,各部尚书,各位勋爵老臣,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北京城内,山林欲来风满,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

时光又好像倒转回到了一百年前,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由于太监王振擅权乱国,煽动正统帝亲征,结果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剌军打败,明军主力十余万人全军覆没,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消息传入北京城,京师也如今日一般,朝野震荡。

不过,这一次没有能力挽狂澜的于谦,有的只是一帮没被炸死也被炸伤的文武大臣;而最糟糕的是,他们的皇帝不知所踪,在皇帝生死不明的情况下,这些臣子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派人找回皇帝,而是商议另立皇帝。

只可惜,这么多龙子龙孙,这一次居然全部变得“高风亮节”起来,对朝廷派来迎立的使者,他们全部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总而言之,打死他们也不上京。按说,老朱家的子孙繁衍的速度,那是相当快的,排队等当皇帝的龙子龙孙可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

不过现在定海军已经打到北京城外了,皇帝的位子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黑锅,弄不好不但要丢掉小命,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亡国之君而名留青史,当然,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安全要紧,安全要紧,老子当不上皇帝,也能当个悠闲王爷,没必要给自己找罪受。基于这一点认识,本事最风光最抢手的皇帝宝座,愣是没有一个人敢坐上去。

朝廷上下乱了十多天,终于没精力再乱了,因为各位辅国大臣们收到了一份诏书,而这份诏书上,盖着传国玺。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

一般有六方,分别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现在,最终还是落到了人家圣皇陛下的手中。对此,明朝官员大多觉得面目无光,不是建议自己的皇帝派人去明抢暗偷,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证明那一方传国玺是赝品。

虽然众位大臣都矢口否认华夏帝国的传国玺是真品,不过,诏书上的内容让他们不得不重视。

“凡五品以上京官,北直隶山东河南河北南直隶各行省四品以上地方官员,接到此律令起,限期于十月十五日前,赶到天津卫见驾。如延期不到者,以大不敬罪论处。”

所谓大不敬,指对帝王不尊敬的言行,如盗取帝王祭祀用的物品或帝王日常穿戴的物品,盗取或伪造皇帝的玺印,为帝王配制药物有错误,为帝王做饭菜误犯食禁,为帝王建造的车船不牢固,咒骂帝王,无理对待帝王派遣的使者。一旦犯上这个大不敬罪,那就是十恶不赦。十万伏高压电,触之即便大难不死也要掉层皮。

朝中百官可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但是要去天津卫,直面虎狼一般的定海军,他们自问也没有这份魄力。说不得,先开会议论再作决定,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嘛。百官此时必须共同进步,这样生死也有个照应,就算是走在黄泉路上也热闹一些。

不想去的,以内阁首辅陈谨为首,以勋爵老臣等怕死之人为主,他们是得过一时算一时的,更有很多人建议离开北京城,迁都西安。而建议去的,以兵部尚书聂豹为首,以武将为主。因为这些人都知道,这是大明朝和定海军和解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不把握住,亡国是板上钉钉的事。

正反双方吵了一天,聂豹等人不再理会逃跑派,带头出了北京城,向天津卫而去。当然,这些人也不敢带大军护卫,怕再次引起定海军的误会,只是带了一些亲信,就冒险前往。

不过,聂豹与刘致远打过很多次交道,深知对方不是言而不无信之人,既然发诏书来请,这里面肯定不会有什么阴谋。再说了,朝廷百官自己把自己的小命看得很高贵,其实人家根本就没看在眼里。说得难听一点,朝廷官员的小命不值得弄脏定海军的刀子。

所以,聂豹深知此行只要百官应对得体,不得罪人家,不但能安然回来,说不定和平有望。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有人带了头,自然就有人响应。被请到的官员虽然心有百般不愿,但是还是纷纷跟出了城。最后,陈谨等死硬派也扛不住了,也纷纷安排身后事,迎着萧萧东北风向东进发,去天津卫参加所谓的“津门宴”。

聂豹等人出城在先,而且不像其他人一样走走停停,于十月初六就赶到了天津卫。在经过了定海军侍卫队一翻仔细的搜身检查之后,官员们放行进入临时搭建在海边的行营,而随行的侍卫们很不幸,都被关进了牢房。

另外,在检查的过程中,有少数官架子比较大的官员,对侍卫队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些人既然官性不改,也被一通拳脚教训之后,关到了牢房中。至于这些官性不改的人,以后别说前程,还能不能回去都两说。

饱受侍卫队的“凌辱”之后,聂豹等人终于进入了行营,见到了他们原来的主子:保定帝。哦,不对,保定帝现在已经不叫保定帝了,而叫保定王。

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为了体现圣皇陛下是天下共主的身份,保定帝的帝位已经被降为王位,称谓变了,不过实质的权力还是没变。当然,保定帝降为保定王,明朝那些藩王也是要被降级处理的。不过这些是明朝自己的事,刘致远懒得理。

另外,聂豹等人见到保定王和林润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因为他们的发型改了,被剃成了个盖锅头,身上的服饰也变了,笔挺的棉裤子外加立领打纽扣的上衣,怎么看都没法看出皇帝的威仪。

“聂爱卿,你们总算来了。”保定王脸色有些尴尬。

“陛下,您这是...”君臣在此环境下相见,聂豹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是好。

“聂大人,请注意,陛下的称谓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林润不忘提醒聂豹等人,并且代保定王详细地解释事情的经过。

保定帝来求和,起初刘致远还不愿意,不过最后看在张静妤和已故岳父大人的份上,最终还是决定放保定帝这一马。不过,他还是提出了和平的条件:保定帝降位为保定王,并且诏告天下,明朝永不可背叛华夏帝国。

为了保住小命还有宗庙社稷,保定帝在林润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妥协了。不过,有失也有得,虽然名义上失去了皇位,不过这只是换汤不换药,保定王跟保定帝的权势还是相同的。而且还能得到定海军的庇护,只要华夏帝国还在,明朝江山永固。

既然已经臣服,那去发换装也是应有之事。而刘致远这一次召集明朝众官前来,一是为了诏告天下,二是为保定王重立权威,三是为了去发换装的法令彻底执行,先从朝廷命官开始,然后由上及下,力求在一年之内将这一法令推行整个大明朝,让全体华人衣冠保持新的一致。

聂豹等人听完了这些内幕消息,除了震惊之外,也没法多说什么。毕竟人家朱皇帝自己愿意自降身份,他们能说什么?而且现在生米煮成熟饭,他们反对也是无效的了。

后续的朝廷官员见聂豹等人的人头没有被定海军挂出来,他们也就稍稍放了心,陆陆续续地抵达了天津卫。这些官员在见过了他们的主子保定王之后,林润照例把求和的内幕告诉他们,然后让他们马上去剃头换装。

当然,有一部分死硬分子不愿意剃头换装,刘致远也懒得跟这些官性不改的人废话,直接下令侍卫队把这些家伙关进牢房,以后送到倭国去进行劳动改造。至于这些人还能不能活着回家,刘致远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十月十五日,该来的官员差不多都来了,津门宴正式开始。这一场宴会,刘致远是东道主,不过他并没有出席,而负责主持的,是保定王本人。所以,这一场津门宴并没有发展成众人期盼的鸿门宴,而保定王跟刘邦不一样,刘致远跟项羽也没有可比性,那些朝廷官员想借古喻今都没机会。

在极其尴尬的情景下,保定王自己宣读了誓书。誓书的内容包括明朝永不背叛华夏帝国之外,还加了几条:一,明王应切实履行保境安民的职责;二,明朝的律法要以华夏帝国为准;三,士农工商皆重,明朝不得限制百姓自由迁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之海上霸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生之海上霸主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3章 津门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