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中央航空学校

第一百零四章 中央航空学校

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建于民国20年。是国民政府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

笕桥距离杭州市中心10公里,地势平旷,可随时支援上海和南京。

又处在沪杭铁路线上,交通十分方便,又离中外闻名遐迩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不远,后勤供应充足,在电信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对航校也比较易于掌握控制和联系。

这列火车上有两节车厢坐的都是此次录取的航校学员,有将近100名学员,他们都是中央航校在上海,北平,南京等大城市招收录取的优秀学员。

从上海到杭州只有100多公里,火车行驶了三个多小时后,来到了杭州站。此时杭州火车站也已戒严,整个车站全部都是好宪兵和军警严密看守。

学员们被严令不许下车。随后从杭州站又上来了100多人,这些也是中央航校的学员,他们是从广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招收录取的优秀学员。

两批学员加起来有近200人,这些都是中央航空学校从全国各地几十万热血青年中录取的优秀青年。

数十万当中仅仅只录取了200余人,可见航校招收学员的严格,真正的是万里挑一啊。

这些学员大部分都是高校学生,很多来自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著名的国立高等学校。

也有来自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的学子。

还有的部分学员也几乎都是都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大家子弟。

大多出自名门世家,高官子弟,豪门贵族。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刚考上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二十一二岁,正是青春好年纪,他们明明可以有着更美好的未来,但却毅然选择了保家卫国。

这种赤子之心在每个学员的脸上和心里已经烙在骨子里,血液里。因为他们每个人在报考航校时,就已经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去面对未来无尽的凶险和挑战。

同时也是选择了一条需要随时和敌人拼命,甚至血洒疆场的不归之路。

火车在到达杭州站后,这辆列车也成为了航校的专列。

除了航校的学员,其余人等全部下车,加上新上来的全国其他各地的学员,200多人足足坐满了四个车厢,加上车头车尾两个车厢的警卫连队伍,沿途还有卡车沿着简易公路跟随保卫着这辆专列。

这辆专列上的可是全国几十万人当中招收的青年才俊和精英,不能有半点疏忽,所以保卫极其严密。

专列在严格的看守护送下,从杭州站出发,经过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此次行程的重点,笕桥火车站。

笕桥火车站不大,两边月台的前面各有两根方方正正的水泥柱,约一人高,上面早已悬挂着“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员”的招牌。

铁轨两旁的月台有100多米长,4米宽,一群穿着空军制服的军官们也在站台上迎接这次招收的新学员。

其中一名英气勃勃的上校军官正是中央航空学校的校长周至柔。

专列鸣笛后缓缓停下,随后受到来了以周至柔为首以及美国军人裘伟德上校为首的顾问团和部分美国教官的热烈欢饮。

在经过简短的介绍和短暂的欢迎仪式后,学员们和军官教官们一行分别坐上了军用汽车,在装甲车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的朝着航校驶去。

张小虎和周志开两人和其他学员们乘坐在一辆美式军用道奇卡车上面。小虎此时心情十分激动,也非常好奇。

此时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眺望过去,一架飞机在空中翱翔,前方有一块极大的场所,中间有一个塔台。

公路两边是一长溜的铁丝网,铁丝网外每隔约500米就有一个圆形水泥碉堡。

碉堡有两米高,堡内直径3—4米、射击口只有一个,呈长方形。碉堡前视野开阔,一直到300米外的河边没有任何建筑。

越临近航校,地面上的视野越开阔。在航校外围,有不少高射机枪阵地,枪口都直对着天空,严密防范着来侵之敌。

车队最后在航校门口停下,经过岗哨哨兵和机场特别宪兵的双重检查后,军官们的车队先行驶进了学校。

而学员们的车队则是在校外门口停下,学员们下车后,排列成队,由临时指定的队长再次清点人数。

最后在由航校的军官和宪兵仔细检查每一个学员的行礼,核对证件,甄别身份。

中央航空学校属于绝密单位,就连经过了考核考试的学员进入也要进行最后的严格检查。

完成最后的检查核实工作后,学员们分成四个大队,排队进入航校的大门。

当张小虎在队伍里面走进学校大门口时,不远处是一座三层楼的教学楼。

在教学楼的前面,离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当每一个学员看到这块刻着慷慨激昂的笕桥航校校训时,个个热血沸腾,不由自主的齐声喊道;“至高无上,为国捐躯!”

200多面学员整齐响亮的喊声震天动地,代表着中国军人勇于牺牲,抗战报国的誓死决心。

第一次进入笕桥航校,就被这行校训震动和震撼了,张小虎在严肃紧张的航校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当时的中国空军比较落后,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当时的中央政府通过多方采购和收编地方军阀的空军,拼凑了一支万国牌空军。

主要机型来自于美、德、意、英、法、日,开战后又陆续获得了苏援飞机,可谓五花八门,比今天的三哥家的空军还要混乱复杂。

一共只有200多架各式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飞机。中国因为造不了飞机,飞机的养护成本奇高。零部件损坏后,国内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无法制造替代品,只能拆了一架飞机来维护另一架。

于是,真正能够用来作战的飞机又大打折扣,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能用来作战的飞机不到200架。

除了飞机奇缺以外,飞行员也极其缺乏。由于飞行员的特殊身体素质要求以及高学历外语等方面的原因,全国能够达到这个条件的青年才俊极其有限。

空军,无疑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队伍。

不是因为中国找不出舍身报国的仁人志士,而是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只能让最精英的一批青年顶上去,用他们的鲜血来尽量弥补与日本的差距。

张小虎和周志开报考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里,负责训练的教官绝大多数是操着美式英语的外国人。试问,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听懂美国教官的军事课?

如果不找这些出身名校的热血青年,中国又能找谁去学习驾驶飞机,去跟日本人争夺一下制空权,去保护一下被日军轰炸的中国城市?

而从“九一八”开始以来的中日战争,是一场极为不平等的战争,日本是一个整体步入工业化的国家。两国的军事作战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但战争才不会管公不公平,在日本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空军训练体系,实现了空军教育的本土化,。国家实力的鸿沟,要由青年才俊的鲜血填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由于航校的特殊性和严格几乎苛刻的训练和教学,航校的淘汰率极高,第一期招考入伍生2600人,毕业时只留下46人。

第一期留下的46人,只有20名分配在战斗机队,余下的分配在轰炸机队。可以升空参加战斗的学员,为数寥寥。这也保证了学员的质量——毕竟,当时飞机极为珍贵。

至张小虎,周志开来以前的中央航校,一共招收培训了六期学员,总共只毕业了500多名学员。

由此可见,航校的培训和训练是多么的艰苦和艰难。

但是怀揣着梦想而来的张小虎既然来了,就必须要坦然面对这些。进入航校后,小虎开始惊呼疯狂和极其艰苦的航校训练和学习的生活。

当时中央航校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为教学区,有教学楼、图书馆、机场、油库、机修厂、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和设施。

西区为办公生活区,有运动场、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别墅群等。

最南边的靠近小河边出“醒村”别墅群是美国顾问和国民党高级官佐的住宅,修有几十幢独立式小别墅。

整个楼群除5号、6号东南向外,其他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台基上有防潮孔。

醒村内设有自来水、暖气和卫生设施等。每栋都装有电话,房屋四周栽种花草树木,形成园林。

张小虎被放在航空班二班,周志开在航空班一班。

他们接受的是美国教官的严苛训练与考核。

笕桥航校当时聘任了七八名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退役军官,担任高级飞行教官,另有二十余人担任机械教官、技术工人、医师,他们用美国式的飞行训练模式来培训年轻的中国飞行员。

学校的硬件设备,都是最好的。就连修剪跑道草坪的工人,都是聘用的美国人。他们使用专业的剪草机,令学员们相当好奇,称它为“剪草顾问”。

学员们6个人为一组,由专门的美国教官和教员负责教学及训练。学习的内容包括;飞行学,航行学,空军战术,无线电通讯,空中摄影,发动机学,飞机制造学,侦查学等。

还有英语及工厂实习等。

飞行训练则分为初,中,高三级进行。平均每级飞行约60个小时,高级飞行分为轰炸,驱逐,侦查和专门战斗训练。

其中侦察训练使用的是450匹马力的“道格拉斯”,轰炸使用的是“诺斯罗普”轰炸机,驱逐组使用的是“霍克”式驱逐机。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飞行设备。

飞行学员在飞行训练中淘汰率很高,几乎占每期学员的三分之一,被淘汰的学员转入飞机机关枪枪手、侦察员、摄影员、无线电员或地勤机械科。

政治训练处抓学员平时的政治教育。培养的航校驱逐机飞行员从不畏惧日寇,激战空中,血战到底,以大无畏的气概压制日寇的侵略气焰。

整个学员班的训练时间三年左右。其中入伍生队学习一年,正科一年半到两年。毕业后实习半年以上,定级空军少尉。

由于战事紧张,飞行航空班的学员的入伍生学习时间缩短为三个月,其他的时间用于飞行专业方面的训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抗战之独立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抗战之独立团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零四章 中央航空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