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2008年8月8日
到了八月,关于奥运会的话题如奇妙的风那般,在傣乡悄然的刮了起来,进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非比寻常的气氛从傣乡的每一处角落开始蔓延。就连傣乡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奥运的味道,泥土中,也长出奥运的枝芽。奥运的浪潮,无处不在,经久不息。仿佛国家博物馆门前的倒计时钟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每一个人都在心里计算着奥运会到来的最后时间。
从北京申奥成功起,到如今的七个整年里,北京奥运会在国人们的心中已成为了一种精神。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不屈的精神、团结的力量,赋予到每个人身上的自豪感,荣誉感。这些才是平凡运动背后的更大化的意义与价值。对国人而言尤为如此。北京奥运联动了一个时代的一部分人的精神信仰,也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客气地讲,这份奥运精神带动起了每一个人的激情和梦想,激励着无数人的成长,变迁。对此翘首以待。
说是人文、科技、绿色奥运,有时倒不如说是“全民奥运”来的更加贴切。
有一些傣乡的朴实民众并不知道奥运会的具体含义,一进八月,仅整个傣乡所烘托出来的气氛而言,让他们知道了这是一件美好的,值得传扬,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他们逢人便讲,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最新消息与他人分享着。如:“呦,马上就要开奥运会了,现在首都是十分热闹啊。”“勐腊也热闹起来了,看,到处挂着红条幅,刷着大标语!迎奥运!”“正在传递火炬呦。只等火炬上的圣火到北京。”“心情嘛,是十分的激动,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谁能视而不见呢?要是能亲眼目睹就死也无憾了。”——人们相见,总是免不了用这样的话来表达心情,要问具体开心的缘由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到了该开心的时候了,也很难做出别样的反应吧。就像感到饥饿要拿起餐具,感到困倦要伏案休息是同样的道理。此处,也应当有此处的心情。
奥运会前夕,八月的某一天。从景洪市下到勐腊县城的电视台记者们,首次来到了勐腊县城底下深远的傣族村寨,走进了傣乡人家的高栏木屋,近距离接触了清溪环绕的小村庄。记者们对傣乡的民居不算陌生,歇山式的屋顶错落的排列开去,掩映在灌木当中。热带的丛林炊烟袅袅,红色的羊肠小径深不见底。溪水在流动,固体一样的云块儿在天边的一角仿若是从未动过。
一架摄像机记录着现场的情况。老人浑浊的眼珠在镜头里尤为明显。同样处于摄像机取景框内的,还有老人头顶包裹的方巾。
女记者的一缕头发遮住了眼角,她整理着头发又把话筒拿到了自己嘴边。老人家的答复令她措手不及,想象着时间分秒流逝,摄像机所录下的画面实时的传回到电视台,很可能还会出现在广大电视机前观众的眼前,她快速的思考着措辞。正当她想到了一个主意,以此来打破僵局,笑着想要开口的时候,老人已经率先移回了视线,像是有话要说。
女记者喜出望外,十分感激的望了一眼老人,立即把话筒递回。
老人语调缓慢的像是午后慵懒的阳光:“我听得到,来自心底的声音呦,来自周围的声音,人们的呼喊。也感受得到,周围人的情绪,傣乡内的族人万众一心,傣乡外的人们也都团结在一起。人们都在为奥运会加油喝彩,连我这样的老汉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份责任,一份骄傲,还有一份寄托。我想,这就是记者你所说的意义吧?这就是举办奥运会在我眼中的意义呐。”
女记者擎住话筒的手在颤抖。她眼里流露出驿动的色彩,深以为然的不断点头。其他的记者也屏住呼吸,有的做出用手遮挡口部的动作。
“嗯嗯,您说的非常精彩。”女记者收回话筒,情绪的递进十分明显,想来她应该是一个新手。她说:“一份责任,一份骄傲,一份寄托。这是于我们每个人,每个个体而言的,2008,北京奥运的意义。”
女记者将视线转移回到摄像机的镜头上,摄像机发出细微的电流声。她激昂的做着结束语,将这次深入傣乡的特别节目画上一个句号。“百年奥运梦,今朝实现。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对别人说出那声“北京欢迎你”!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一首《北京欢迎你》。”
(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
歌声从老旧的黑白电视机里传了出来。陶慧珍觉得,刚刚那名电视里的修了细眉毛的女记者,大概很感激那名傣乡老人的回答吧,她眼角挂着不易察觉的晶莹泪痕。老人的回答让她的节目增添了光彩,提升了高度。让她的记者生涯,留住了深刻的一笔。
电视节目里的老人就是李老。几天前,记者们来到了大茶村,录下了这段节目,此时这段节目在电视机里重现。那感觉甚是奇妙。当时陶慧珍也在场来着。现在的陶慧珍,身边簇拥着大茶村小学的孩子们,师生一起看着电视机里发出的小小光点。她和孩子们的身后,渐渐暗淡的光线下,安静的人群一层一层的向远处排列去。前面的人蹲着、坐着,后面的人站着、眺望着。
站在最后面的人,勉强能够瞧见电视机里发出的一点白光,但他们乐此不疲。兴味盎然。
今晚大茶村的人,几乎倾巢而出。寨老将自己家的电视机搬到了村口。这是大茶村唯一一台电视机。随着夜幕的彻底降临,大茶村的村口男女老幼围聚在一点微光前,安静的聆听声音,观看光源的画面,他们的样子,像极了一张只有明暗色彩的速写作品,速写了一个时代的大茶村的缩影。
这一天是2008年的8月8日晚,这些明暗色调凸显的大茶村的人们的身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正在等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转播。陶慧珍的脸颊被电视机照的很明亮,她的身体却与电视机照不到的地方融为一体。她看到孩子们的表情十分明亮,夜晚远处的村寨处在阴影里,看到很远的地方,溪水泛着白光,竹林隐匿在黑暗中。这是那一幅速写作品的细节部分。
八点钟,夜空的尽头闪烁着点点微光,微弱且遥远的声音传进了陶慧珍的耳朵里,那大概是县城里有人在放烟花。这时,她注意到梳着辫子头的刀晓彤,紧紧盯着夜空尽头处的小到看不见的烟花光点,神情正满是渴望。